時間:2023-04-06 18:49:40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氣候是不是變暖了?
如今,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逐漸得到廣大公眾的認可。特別是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各地冬季很少出現強寒潮天氣,夏季的最高溫度經常突破40℃。
那么,氣候是不是變暖了?要判斷全球氣候是否變暖,不能只看一時一地,而要看全球平均氣溫的長期變化趨勢,如100年中氣溫上升多少,30年中上升了多少。19世紀50年代開始有了較多的儀器觀測溫度記錄,所以人們建立的溫度序列,大多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世界上共有3個不同的全球平均溫度序列。由于收集的資料及分析方法不同,3個序列的結果略有出入。根據這3 個序列,從20世紀的最初10年到21世紀的最初10年,全球平均溫度分別上升了0.84℃、0.81℃及0.79℃。因此,可以粗略地講,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0.8℃。由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在1750年之后才顯著增加的,所以研究人員經常把1750年看作工業化前,因此人們有時也說,相對工業化之前,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0.8℃。但是,這只是一種近似的說法,因為19世紀50年代之前缺少系統的溫度觀測。不過,無論如何,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確定無疑的了。早先國際上還有些人懷疑氣候變暖的結論,后來由于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氣候確實是變暖了,因此,現在懷疑氣候變暖結論的人已經愈來愈少了。
氣候為什么變暖了?
氣候為什么會變暖呢?科學家告訴我們,這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自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燃燒了愈來愈多的煤、石油、天然氣,再加上砍伐森林,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1750年前后的280ppmv上升到2011年的390ppmv,即:在200多年中增加了40%左右。ppmv代表百萬分之一大氣的體積。從中不難看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絕對分量是不大的,只有大氣總體積的萬分之三。但是二氧化碳的變化對氣候卻有重要的影響。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作用好像溫室的玻璃窗一樣,不會影響到太陽輻射照射到地面,但能吸收地面放射的輻射,從而使地面保持較高的溫度,人們把二氧化碳的這種作用稱為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大氣的保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會降到-18℃,而不是現在的15℃左右。也就是說,大氣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的溫度升高了33℃。可見如果地球沒有大氣包圍,我們是無法生存的。現在人類活動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進一步增加,這就使溫室效應加劇,進而導致氣候變暖。
但是,全球氣候變暖是不是溫室效應加劇的結果,或者說是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呢?這在過去20年中始終是一個被人們熱烈討論的問題,至少已經進行了5~6輪論戰。從20世紀末開始有人提出氣候沒有變暖,并且認為如果變暖也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到2009年的“氣候門”事件,懷疑氣候變暖論者弄虛作假,以及2010年提出氣候變暖是否停滯了。這些爭議時起時伏,但都以氣候變暖論支持者的勝利告終。
現在諸多證據使氣候變暖懷疑論的空間愈來愈小了。“氣候門”也關閉了。還有一批非氣候工作者,獨立地收集了更多的溫度觀測資料,建立了世界上第四個全球平均溫度序列,但結果卻與原有的3個序列結果基本一致,證明氣候確實是變暖了。盡管近10年內溫度升高不大,但這10年仍然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而且國際范圍氣候模擬研究有了巨大的進步,建立了地球系統模式,這些模式的計算均表明,現代氣候變暖有很大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加劇的結果。
冬季是不是變冷了?
然而,與全球氣候變暖相對應的是一個戲劇性的現象――近年來時常出現冷冬。2009年底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第15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時,就曾經出現這種尷尬的情形:3.4萬人聚集起來討論應對變暖問題,當地卻出現了嚴寒。
今年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人們正在研究2013年是否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暖的年份時,歐洲、特別是俄羅斯出現了自1938年以來未曾出現過的嚴寒天氣。中國自入冬以來冷空氣活動頻繁,大風雪接踵而至。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歐洲、北美、東亞的強寒潮、暴風雪天氣是不是同全球變暖的趨勢相抵觸?這是否意味著氣候不再繼續變暖了?
我們先看看冬季是不是變冷了?回答是肯定的。
2007~2008年冬季,北美西北部遭遇嚴寒天氣,北部地區出現大雪;中亞到東亞地區降下大雪。2008年1月,我國南方出現大面積雨雪冰凍天氣造成交通、電力、通訊設施嚴重受損。2008~2009年冬季,北美、歐洲、亞洲北部氣候寒冷,俄羅斯嚴寒天氣尤為突出。2009~2010年,美國出現25年來最冷的冬季、當年冬季也是英國31年來最冷的冬季、西伯利亞出現嚴寒天氣,我國北方的大雪造成嚴重災害。2010~2011年及2011~2012年冬季,歐洲、北美、亞洲寒冷依舊。
可以說過去5個冬季,北半球的歐洲、北美、東亞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嚴寒。根據全球地面氣溫的觀測記錄,21世紀第一個10年(2001~2010年)的冬季,與20世紀的最后10年(1991~2000年)相比,美國溫度下降1~2℃,歐洲下降2~3℃,西伯利亞下降3~4℃,我國東北(包括內蒙古東部)及新疆也下降1℃左右。可見近年來冬季的變冷不是個別年份的現象,也不是某一地區的局地現象。至少從2004年起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不過在2007年之后這種趨勢更為突出罷了。
冬季為何變冷了?
根據全球變暖理論,伴隨溫室效應加劇,高緯度地區冬季的溫度應該明顯上升。現在處于北半球中、高緯度的3個地區,冬季一致變冷,這是不是說明溫室效應加劇的理論失效了?
科學家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2012年3月,中國科學家劉驥平、柯里、王會軍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提出了“暖大洋冷大陸”理論。這個理論的要點是: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融化,使極區變暖,氣壓上升,大氣西風環流產生波動,在北大西洋形成一個強的高壓脊,北美及歐洲處于這個高壓脊的兩側,形成很深的槽,冷空氣順槽南下,所以冬季出現嚴寒天氣。由于冬季大氣環流特征是在北半球有3個槽,歐洲槽的加深促使東亞的槽也加深,因此東亞的氣候也寒冷。當然,這個理論還處于研究初期。另外,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數值模擬研究,但尚不成熟。不過,這些科學家的論文提出來一個對當前氣候研究十分有針對性的理論問題:地球系統是十分復雜的,這個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生物圈五大圈層,各圈層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相互作用。這個例子十分生動地告訴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樣孤立地、簡單地看待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氣候變化,而要充分考慮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由于溫室效應加劇,氣候變暖了。氣候變暖促使北極海冰融化,改變了大氣環流,使得冷空氣侵入兩個大陸。這樣就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全球氣候變暖反而造成了北半球大陸的寒冬。
海冰變化是這一理論的基礎。2007年是北極海冰第一個破紀錄的低點。夏末秋初(9月)正是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時候,2007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降到413萬平方千米,比多年平均值減少40%。2007~2009年,北極海冰面積略有回升,但仍明顯低于2007年以前,2012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又降到一個新低,為341萬平方千米,成為1979年有較為準確的衛星觀測以來的最低值。所以,無論如何,海冰的變化是“暖大洋冷大陸”理論的強有力的基礎。
這樣的寒冬異常嗎?
有人可能接著會問,這樣的寒冬能稱為異常嗎?上面談到,西伯利亞的平均溫度可能低了3~4℃,是指近10年與前10年比較。個別年份冬季的差別會更大。一般這個差別用對30年平均的偏差來表示。例如,對1971~2000年平均溫度求偏差。每一年冬季各地溫度的偏差是不一樣的。正偏差多時就是暖冬,負偏差多時就是冷冬。通常緯度越高偏差的絕對值就越大。例如中國的寒冬,東北北部及內蒙古東部,最大偏差可能達到-3℃到-5℃,但是華南、臺灣就可能只有-1℃到-2℃,或不到-1℃。像歐洲、西伯利亞,溫度偏差的絕對值可能比中國北部還要大得多。一般認為異常是很少出現的意思,在氣候學中有嚴格的定義,有各種統計學的定義方法。一種比較粗略,但比較容易理解的定義是:30年一遇,就是說30年才出現一次的情況就可以認為是異常。如俄羅斯今年出現自1938年以來最強的寒冬天氣,顯然這就可以稱得上異常了。中國上一次出現全國性的寒冬是在1976~1977年,距今已有30多年了。如果2012~2013年的冬季能達到或者接近那種寒冷程度,也可以認為是異常了。不過,我們現在談的寒冬,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暖冬之后、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上來看的,所以寒冬顯得格外引人注意。但從強度上講,現在的寒冬較之20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50年代已經遜色不少,更遠不如17世紀和19世紀的寒冬那么凜冽。
冬季嚴寒會持續嗎?
了解了寒冬成因及其與氣候變暖的關系之后,我們來看看2012~2013年整個冬季是否都會像現在這樣寒冷。
在神秘的“全球變暖間斷”現象持續了長達16年之后,科學家有望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這個氣候科學的最大謎團于1997年末開始出現,當時并沒有人發現這一點。
1997年末,吹過太平洋的熱帶信風出現了微妙的減弱。通常情況下,這些信風將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印度尼西亞。隨著信風的減弱,溫暖的海水向南美洲流動,形成壯觀的厄爾尼諾現象。1998年,全球平均溫度創歷史新高。在此之后,全球變暖停止。
全球變暖間斷
目前,科學家正全力探究“全球變暖間斷”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認為太陽、火山甚至污染可能是罪魁禍首,但最新研究指出,解釋這種異常現象的關鍵是海洋。最大“嫌疑對象”是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其將大量來自海洋的熱量輸送至大氣中――這已足夠使赤道太平洋進入一個持續很久的低溫狀態,也抑制了全球變暖的速度。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氣候學家Kevin Trenberth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引發了太平洋地區的一系列變化,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間斷’的開始。”根據這一理論,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熱帶太平洋地區將從目前的寒冷狀態“走出來”。
鮮明對比
一張全球大氣層氣溫圖清晰地顯示了“間斷”的存在,這與之前預測的全球氣溫在過去20年快速變暖的結果相矛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在2013~2014年度評測前進行過一次模擬,結果顯示,全球氣溫在1988年至2012年間,以平均每十年0.21攝氏度的幅度增長。相反,由埃克賽特市英國氣象局和英國諾維奇市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所觀測到的同一階段氣候變暖數據僅有每十年0.04攝氏度的增長。
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自然可變性。正如每日氣溫會有冷暖變化一樣,氣候波動也會使全球氣溫冷暖無常,這種影響會持續數年乃至數十年。過往的氣候數據證明了一些熱浪和寒流的存在,它們自古有之,且氣候模型暗示,兩者中的任意一種均可以在由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暖過程中發生。
但是,IPCC的氣候模擬沒有將這種特殊的“間斷”影響考慮進去,這導致許多研究者對氣候變暖表示懷疑。一些科學家得出的結論與IPCC的結論剛好相反,他們認為氣候模型過高估計了溫室氣體的影響,未來的氣候變暖并不會如模型預測的那般嚴重,因此不必要感到恐懼。
其他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與長期氣溫趨勢相違背,且古氣候數據也不能通過直接延伸當前氣候數據來代表。此外,許多研究者警告說,評估模型是基于相對短期的氣候變化數據,馬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氣候科學家Susan Solomon說:“如果你對全球氣候變化感興趣,那么你必須將研究的時間范圍擴大到50年至100年才可以。”
忽冷忽熱
在“間斷”發生前,赤道太平洋的溫度經歷了不尋常的上升。這是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的結果。該現象從1997年持續到1998年,導致全球各地出現各種極端天氣現象――從智利洪水到美國干旱,再到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的森林大火。但厄爾尼諾現象很快就消散了――和它的突然爆發一樣迅速。到1998年年底,厄爾尼諾現象的反效應拉尼娜現象出現,席卷著寒冷的海水回流到赤道太平洋。更重要的是,這一回流現象導致整個東太平洋的水溫回冷,其效果或多或少一直持續到今天。
海水溫度的波動被稱作拉馬德雷現象(PDO),這種現象或許是解開“間斷”謎團的關鍵。PDO每隔15~30年循環一次,處于正位相階段時會形成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并在接下來幾十年中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量散發出來。
此后該地區會變冷,并進入負位相階段形成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將赤道深海中的冷海水帶到表層,導致氣候變冷。研究者早在1997年便發現了PDO模式,但直到最近才開始了解它是如何與大范圍的海水洋流模式相融合及其對解釋“間斷”的意義。
2011年,NCAR的Gerald Meehl領導的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成功將一個PDO模型嵌入到全球氣候模型中,并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中斷了10年。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最新“間斷”中所記錄的海洋溫度數據解釋了原因:在一項后續研究中,NCAR研究者證明自1998年后,有更多熱量流入海底,這有助于避免大氣溫度的升高。在第三篇論文中,該團隊使用電腦模型記錄了該過程的另一個方面:當PDO轉為正相位時會使得表層海水和大氣的溫度升高,導致持續數十年的快速全球變暖。
去年,加州拉荷亞市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Shang-Ping Xie和Yu Kosaka取得了一個關鍵的突破性進展。兩人另辟蹊徑,利用近幾十年實際的表層海水溫度設計出一個赤道東太平洋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觀察世界其他地區的氣溫變化。他們的模型不僅重造了全球氣溫中的“間斷”,還再現了一些受“間斷”影響而生成的季節性和區域性氣候趨勢,包括許多地區的氣候變暖和北方更加嚴寒的冬天。
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氣候模擬和分析中心氣候模型分析師John Fyfe說:“當見到這篇論文時,我受到了極大啟發。”但他認為該模型并不能解釋所有問題。Fyfe補充道:“該模型沒有回答是什么導致了熱帶冷卻現象。”
2010年的高考已經落幕,但其命題思想所帶來的影響是長遠而又深刻的。結合2008年、2009年高考試題,縱觀2010年江蘇高考地理試題,新課程背景下高考試題命題總體比較穩定,但所呈現出來的改革趨勢價值取向還是比較分明的,這種思想必然會改變我們中學地理教學策略。論文參考,教學。
1.2010年高考試題特點
1.1吻合考試說明變化
對比2009年考試說明,2010年說明中將“主要的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修改為“旱澇、臺風、寒潮、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城市化的意義”修改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意義”;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影響”修改為“全球氣候變暖及其影響”。這種修改,考查范圍更具體,強調了對我國影響比較大的四種主要自然災害;考查了學生對城市化特征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對“全球變暖”的考查要求更廣泛,不僅是趨勢,還要了解其成因。在高考試題中,這些細微的變化都得以呈現。論文參考,教學。
1.2重視基礎知識考查
就地理學科特點而言,自然地理一般比人文地理更難理解。而自然地理又存在三個難點,第一是地球運動,涉及到天文學和幾何學,需要較強的邏輯推理和空間想象能力。第二是氣候,氣候的成因紛繁蕪雜、原理性較強,而且變化莫測空間差異大。如果結合經緯線結合局部小范圍大比例尺地圖出現在考題中的話一般較難。第三是洋流,寒暖流的形成機制與氣候的形成機制密切先關,洋流分布也比較復雜。在很長時期內,地理試題中的難點都喜歡在以上三個方面深入挖掘做文章。
分析今年試卷,筆者發現所謂的“難考點”都沒有在“難”上做文章,而考查更多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比如選擇題第3題、第4題屬于地球運動章節,只要能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定義,并寫出其計算公式,第4題便可以迎刃而解,而第3題只要再掌握地球自轉線速度規律便可以解答。在氣候單元考查中:大氣的保溫作用原理、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溫降水特征圖形、常見的天氣系統、旱澇成因、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等均有涉及。雖然考面很廣,但涉及的原理都很基礎,因此沒有偏題怪題。
1.3重視圖表信息獲取
2008年環境保護題給出的是一幅圖表,即“195l~2000年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受沙塵暴影響強度比例統計圈”,僅依據這幅圖表提供的信息,可以答對2分,其余的8分均可以脫離該圖表答題。論文參考,教學。2009年環境保護試題給出的是兩幅圖,依據地圖,可以答對1分,其余的9分均是憑借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答題,與題目中所給的圖表無關。再觀2010年環境保護試題,題目中給出兩幅地圖“生態系統中的硫循環示意圖”、“我國三省原煤生產量、煤炭消費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狀圖”,依據這兩幅圖表信息,可以答對5分,而且這5分的答案均能在題目信息中一字不落地找到。
1.4關注熱點地理知識
人口、資源、環境,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問題,在試卷中所占比重很大,而且題目大多以現實生活作為背景創設情境來考查。生活中的地理尤其是熱點問題得到很大關注。通覽試卷,從冰島火山噴發到海地智利地震,從西南大旱到新疆部分地區防洪,從能源安全到全球氣候變化,從上海世博到3S技術使用,可以說無所不包。試卷上與社會熱點相關的試題的分值約為50分,約占總分的40% ,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學以致用的特色。
高考試題展現出來的特點對高三地理復習方向有著很大的引領作用,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淺見:
2.新高三地理復習思考
2.1深入研究考試說明
不能忽視,江蘇現在采用三種版本地理教材(人教版、魯教版、湘教版),但是統一高考。論文參考,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論文參考,教學。如何用教材教呢?因為版本不同,我們課本中的教學案例、活動、問題研究考得很少,那么在提倡“減負增效”的今天到底應該怎么教?以什么作為教學依據?毫無疑問,考試說明是高考地理命題的重要依據,是最權威的。
2.2歸納總結狠抓基礎
如區域地理學習中各大洲地形地勢特點是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的,因為地形地勢特點對理解河流走向、氣候成因、人口城市分布、農業分布、工業分布、交通分布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記憶的內容太多,學生不易準確識記,若輔以如下表格則會清晰明了,見表1。
剛剛在南京結束的第四次國際寒武紀大會上,國內外著名古生物學家表示了上述看法。他們認為,目前物種消失與地球歷史上的生物滅絕事件驚人地相似,與以往不同的是,人類在這次生物滅絕事件中充當了“總導演”的角色。
人為的生物大滅絕
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發表的“2004年全球物種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15000種物種瀕臨滅絕,滅絕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2004年1月出版的《自然》雜志稱,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地球上六個地區的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上1/4的陸地生物在未來50年內滅絕,也就是說,半個世紀后,約100萬個物種將從地球上消失。
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教授西蒙?莫瑞斯說:“現在的環境和以前發生生物大滅絕時的環境沒有多少相似性。但是化石證據可以使我們判斷出,在距今約4500萬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非常劇烈的氣候變暖。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程度和今天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的、地球正在經歷的變暖現象有類似的地方。它們都導致了大量動植物種類滅絕。”
科學家認為,工業革命拉開了這次生物滅絕的序幕,而且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
“除了星體撞擊、全球性火山爆發等突發事件外,我們正在經歷的生物滅絕比地球生命史上其他滅絕事件更為惡劣。”我國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舒德干說。
這位近年來在《科學》和《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十余篇早期生命研究論文的科學家說,以前的生物大滅絕都屬于自然災害,但這一次是人為的。
科學家發現,人類活動造成的物種滅絕比自然滅絕的速度高1000倍,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如夏威夷畫眉和康定云杉已經消失。
“我們對地球生物組成所知有限,但它們的棲息地都在快速消亡。人類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滅絕物種。”臺灣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科學人》雜志中文版總編輯李家維說,“工業革命以來,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我們今天物質需求的滿足,幾乎都是用損壞環境換來的。”
前五次生物大滅絕
科學界普遍認為,地球生命演化史經歷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雖然具體原因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都與環境突然變化有密切關系。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導致大約80%的物種滅絕。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的二疊紀末期,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發生了第四次生物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最為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了。
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探索這些生物滅絕原因的熱情不斷高漲。參加這一課題研究的學科越來越多,研究的程度也越來越深入,各種假說、推測和實驗數據層出不窮,雖然科學家已經認定上述的五次生物滅絕屬于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所致,但是令科學界普遍認可的結論至今沒有出現。
西蒙?莫瑞斯說:“研究生物滅絕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課題,它能夠使人們通過歷史看到全球變暖、人口膨脹給地球帶來的壞處和人類應該做些什么。”
歷史沒有哪個時代比今天的人們更加關注環境,但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絲毫沒有減弱。
李家維說,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但當人類的利益受到威脅時,其他生物就難免滅頂之災。比如在禽流感和登革熱流行時,人們大范圍噴灑消毒劑,造成一些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
生物滅絕將殃及人類
美國寒武紀研究所所長普馬?艾理森說:“人口的急速膨脹,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災難性事件。或許人類能夠幸免于難,但其他生命將難逃厄運。”
科學家們稱,人類在目前的地球上處于絕對的“霸主”地位,對任何事件的考慮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其他生物的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單調是必然的。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經過十多年的調查,在最近發表的《家養動物多樣性世界觀察》中稱,在過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000個品種的家養動物滅絕,而且這一狀況還在繼續惡化。
聯合國糧農組織稱,在該組織全球農業動物基因資源數據庫中,記錄在案的家養動物有6379個品種,其中4183個品種有數據可查,而在這其中,又有740種已經滅絕,1335種處于“高度危險”狀態。如果不采取措施,20年內人類還將失去2000個家畜和家禽品種。
專家認為,造成目前家養動物多樣性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一些發達國家輸出一些“優良品種”的家畜和家禽,與進口國當地的品種進行雜交,甚至取而代之。另外,現代化的飼養方法,使得家畜和家禽養殖業越來越依賴幾個優良品種,許多其他有價值的品種逐漸消失。
專家說,生物多樣性是無可替代的,基因技術只能對現有品種進行改良,并不能挽回失去的品種。家養動物的多樣性減少,將使它們在環境和氣候變化以及新疾病流行等因素面前更加脆弱。
德國沃茨伯格大學教授蓋亞?歌德說:“全球性的森林縮減、海平面上升和人類對環境的掠奪,使生物的多樣性遭到破壞。這場危機是人類自己制造的,并使地球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了很多。”
當今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是由人的活動導致了生物棲息地大面積消失和環境破壞。剩下的棲息地變小了,而且支離破碎。
關鍵詞:氣候;大氣污染;臭氧層;地貌;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物種滅絕;森林破環;水污染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社會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不能得到滿足,于是人類開始不斷的對自然地理環境進行改造,開墾荒地,砍伐樹木。開墾礦藏,自然地理環境也因此而不斷的隨著人類的開發掠奪而發生相應的改變。
1 人為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以人為因素對大氣的影響為例。
1.1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兩方面:大量燃燒煤炭、天然氣等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之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燒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氣較低;化石能源開采過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氣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業生產過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過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變化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廢棄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亞氮。
1.2臭氧層的破壞
南極臭氧空洞的出現,使科學家開始關注臭氧層,與此同時科學家的目光也開始瞄向了工業突飛猛進的人類。最后的的結論證明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而這些物質都是人類生活中排放入大氣的。
2 人為因素對地貌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工業,住宅用地的不斷擴大,人地矛盾不斷加劇。從而使人們開始考慮進一步的向地球要資源,進一步的不斷開墾,擴張。大肆的開墾荒地,大肆的砍伐樹木,使大量的山頭變成了禿頂,使大量的森林變成了平地,是大量的草地變成了平地。但與此同時,水土流失也隨之瘋狂而來,使大量的肥沃土地隨著雨水而流走。
3 人為因素對水文的影響。
人類對水體的污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多,工業的不斷進步與擴大,水成了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必備資源,但與之而來的是水體污染的不斷加深與惡化,以中國的水污染為例:
縱觀水污染的發展至今水污染的主要類型有以下幾點:(1)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2)未經處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的農田污水;(4)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5)森林砍伐,水土流失;(6)過度開采,礦山污水。據環境部門監測,全國城鎮每天至少有 1 億噸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
4 人為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人為因素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由于人口迅猛增加,人類對地球影響的不斷深入,大量的濕地被開墾,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生物的生存環境被嚴重的破壞和壓縮,
除此之外,森林還是巨大的基因庫,地球上約1000萬個物種中,有200-400萬種都生存于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僅0.08平方公里左右的取樣地塊上,就可以得到4.2萬個昆蟲種類,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每平方公里不同種類的植物達1200多種,地球上動植物的1/5都生長在這里。然而由于熱帶雨林的砍伐,那里每天都至少消失一個物種。
5 人為因素對土壤的影響
5.1 人為因素對土壤的污染
5.1.1 污水灌溉對土壤的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含有重金屬、酚、氰化物等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如果污水沒有經過必要的處理而直接用于農田灌溉,會污染土壤。
5.1.2 大氣污染對土壤的污染
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主要是工業中排出的有毒廢氣,它的污染面大,會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它們通過沉降或降水進入土壤,造成污染。
5.1.3 化肥對土壤的污染
施用化肥固然是農業增產的重要措施,但如果不合理的使用,同樣也會引起土壤污染。
5.1.4 農藥對土壤的影響
噴施于作物體上的農藥,除一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氣外,約有一半左右散落于農田,這一部分農藥與直接施用于田間的農藥 構成農田土壤中農藥的基本來源。造成對土壤的污染。
5.1.5 固體廢物對土壤的污染
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體污染物。隨著固體廢物越來越多,對土壤污染越來越嚴重。
6 結論
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自然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植被的破環,大氣的污染,水體的污染,生物物種的消失,土壤的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不斷加深,無不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為了社會的和諧,自然的和諧,人類的活動應更加的去考慮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為自然人類的共存走一條可持續和諧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家誠.中國氣候總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8.378-401
[2]劉蔚.《輝煌歷程中國保護臭氧層十年行》[N]。載《中國環境報》,。2001年9月13日
[3] 徐建華,胡建信,張劍波; 中國ODS的排放及其對溫室效應的貢獻 [J];中國環境科學; 2003年04期
1泉州灣河口濕地紅樹林概況
泉州灣河口濕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兩條主要河流晉江和洛陽江的出海口,所涉及的行政區劃包括泉州市的惠安縣、洛江區、豐澤區、晉江市和石獅市,總面積136.42 km2,是亞熱帶河口濕地的典型代表。該地區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水體受北支潮控制,屬正規半日潮。泉州灣口從北岸惠安下洋至南岸石獅祥芝角連線,灣口寬8.9 km。從秀涂至石湖連線,以外稱外灣,以內稱內灣。其中大潮最低潮能干出的灘涂89.80km2(內灣70.6km2,外灣19.2km2)。泉州灣河口濕地具有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調節物質循環、凈化水質、蓄水防澇、緩沖風暴潮對陸地的影響等巨大生態服務功能。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統稱為紅樹林。泉州灣的紅樹林都分布在內灣。泉州灣天然分布有桐花樹、秋茄和白骨壤3種紅樹植物,近年試引種了少量的老鼠、木欖、紅海攬。泉州是桐花樹和白骨壤在太平洋西岸自然分布的北界。泉州灣紅樹植物分布在潮位4m以上至線7m,桐花樹主要分布在洛陽嶼頭,植株高度大致1.5~2.5 m,白骨壤主要分布在前頭附近和嶼頭,植株高度多數在2 m以下,秋茄主要分布在晉江河口外埔和蚶江水閘外,植株高度大致3~4 m,秋茄是北半球最抗寒的紅樹植物種類,自然分布到福建福鼎。泉州灣洛陽江河口濕地紅樹林主要恢復區以桐花樹和秋茄混交林為主,桐花樹占70%。因為氣候等原因,泉州灣紅樹林群落高度普遍較矮。在保護力度日漸加強的情況下,泉州灣紅樹林總面積達6000畝以上。
雖然現在世界各國已建有大約1200個紅樹林保護區,保護面積達紅樹林總面積的25%,但紅樹林所處的濱海潮間帶位置決定了其對各種自然環境變異和海岸帶人類開發活動影響尤其敏感,生態系統尤為脆弱。據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年會報告,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中國累計紅樹林面積喪失73%。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最近50年來,我國氣溫增速為0.22℃/10年,明顯高于全球或北半球(0.07℃/10年)。當全球變暖成為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挑戰,泉州灣河口濕地紅樹林生態系統也不例外。
2全球氣候變化對泉州灣河口濕地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可能影響
2.1 棲息地萎縮
氣候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加之當前泉州灣帶上部堤壩修建得越來越多,泉州灣紅樹林可棲息的潮間帶范圍縮減,紅樹林面臨生境萎縮的命運。泉州灣洛陽江閘的修建以及近年泉州灣填海造地的力度加大已使大片宜林潮間帶消失。對海岸河口地帶的自然水文過程會造成極大干擾的建筑堤壩卻是我國沿海地區海岸防御工程的力作。泉州灣洛陽江嶼頭區段的紅樹林屬于紅樹林保護核心區,紅樹林后方全方位有人工建筑的堤壩。紅樹林在泉州灣河口灘涂分布的潮差范圍較小,其前方因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淹水時間的增加使其有后退分布的趨勢,其后背受堅固的海岸建筑堤壩約束,再加上當前沿海城市地面沉降明顯,泉州灣紅樹林在潮間帶的棲息地日漸萎縮。
2.2 影響水文過程
全球降水格局正隨著全球氣溫升高而變化,高溫、強降水、強熱帶風暴等極端氣候的發生頻率呈增長趨勢。全球氣候變化通過改變全球水文循環的現狀而引起水資源在時空上的重新分布,對氣溫、輻射、風速以及干旱洪澇極端水文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造成直接影響,從而改變紅樹林濕地蒸散發、徑流、水位、水文周期等關鍵水文過程,對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重要影響。
2.3 生境酸化
氣候變暖會加速泉州灣區域大氣沉降,包括加速碳、氮、硫沉降的速度等,其結果勢必導致泉州灣紅樹林生境酸化。紅樹植物的生長與代謝、貝類及蝦、蟹類等底棲生物的代謝過程與生活史、以及鳥類珍禽都會受到紅樹林生境酸化的負面影響。
2.4 富營養化
溫度的升高以及降水格局的變化會導致陸源營養鹽輸入過量,河口區域富營養化。泉州灣沿岸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人們活動方式的多樣化,在沿岸陸地生態系統營養鹽增多的情況下,氣候變暖和強降水等促進沿岸營養鹽隨徑流等方式加速和過量輸入到河口濕地,另外,工農業廢物和生活廢物直接排放入海的方式依然頑固存在,都增加了陸源營養鹽的直接輸入。營養鹽的增加和溫度的升高均給赤潮的爆發提供有利條件,容易引發赤潮災害,影響泉州灣紅樹林的分布和生長。
2.5 外來種入侵
泉州灣海岸13.42%的維管束植物是外來種,外來種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占絕對優勢(2003年)。與泉州灣紅樹植物生態位重疊性較高的外來入侵生物,勢必影響其分布和生長,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當前對泉州灣紅樹植物影響較大的外來入侵種是護花米草,護花米草在潮間帶紅樹林宜林區的擴散速度極快,對紅樹植物的分布和生長已造成重大影響。泉州灣的外來種入侵現象將隨全球氣候變化變得嚴重。
2.6 病蟲害加重
福建省近50年來冬季增溫最明顯,全省冬季平均氣溫增幅達0.36℃/10年。如果沒有暖冬,在一般情況下,一些有害生物在越冬時,會因為極端低溫而導致種群密度急劇下降,翌年不會產生災害。而由于暖冬,導致越冬基數逐年增加,從而產生危害。全國病蟲害發生總面積與冬季平均溫度追隨作用明顯,冬季溫度偏高的年份,病蟲害發生嚴重。由于沿海氣候因素以及近岸工農業和養殖場的發展等影響,泉州灣紅樹林蟲害逐年嚴重,加之紅樹林害蟲的天敵數量以及昆蟲群落生物多樣性減少,造成2007年以來泉州灣洛陽紅樹林病害蟲逐年趨重,近幾年每年蟲害均有大面積爆發,如桐花樹毛顎小卷蛾嚴重危害紅樹植物桐花樹的嫩梢、嫩枝、花蕾、葉片和果實,極大地影響紅樹林生長,造成局部紅樹林成片枯死,嚴重威脅泉州灣紅樹林優勢種的生存。
3泉州灣河口濕地紅樹林生態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
全球氣候變化對泉州灣河口濕地紅樹林帶來種種沖擊影響的同時,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以其調蓄水源、調節區域溫濕度、降解環境污染物質等生態服務功能,為我們構筑一道防御災害的天然屏障。結合氣候變化對泉州灣河口濕地紅樹林的可能影響,圍繞良性維持泉州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提出泉州灣河口濕地紅樹林生態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
3.1 促進公眾參與紅樹林濕地保護
泉州灣紅樹林濕地為泉州市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作為泉州建設綠色生態文明城市的金質名片。當前泉州灣紅樹林的環境保護工作多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單靠政府的力量不能根本解決濕地保護的危機,“公眾參與”對于泉州灣紅樹林的保護是極有必要的。泉州灣紅樹林濕地緊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區,一方面由于沿岸群眾的海事活動頻繁,其對紅樹林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與價值還沒有達到普遍的認識水平,破壞紅樹林的行為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紅樹林濕地的保護工作有時會和沿岸居民的社會生產活動產生某些矛盾,公眾全面參與紅樹林濕地保護可以促進理解和溝通,提前解決一些可能出現的沖突問題。
關于公眾參與泉州灣紅樹林濕地保護的建議有以下幾條:一是加強紅樹林濕地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幫助公眾認識和理解紅樹林濕地價值,并制定制度和政策,完善公眾參與的具體條件、具體方式以及具體程序,開拓公眾參與的渠道,保障公眾參與的可行性和效果;二是制定政策鼓勵民間環境保護組織的成立和發展,并建立民間組織參與紅樹林濕地保護的機制和程序,保障民間組織在濕地保護中的權力和義務;三是加強“泉州市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聯合保護委員會”組織建設和專業指導,進一步發揮聯合保護委員會的協調與綜合管理作用;四是根據泉州灣紅樹林保護的實際情況,面向全體相關利益個人和群體,建立公平有效的“利益補償機制”和“協商對話機制”;五是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具有先進性、示范性的公眾參與紅樹林濕地保護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3.2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計劃地開展退堤還灘造林工作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結合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保持泉州灣灘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逐步開展退堤還灘工作,有計劃地將泉州灣紅樹林群落后方的堤壩拆除,修復自然生態環境,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紅樹林生境萎縮,給予紅樹林適宜的后退之路。從灘涂造林至成林,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資金,加強和鞏固紅樹林造林成果,利于有效抵御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可能發生的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和不良影響。在開展退堤還灘造林時,對于桐花樹和白骨壤這兩個具有國際特殊分布地位的泉州灣本地紅樹植物種應當給予更大的培育力度。
3.3 發展低碳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加強濕地污染的修復和治理
我國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之前就宣布,到2020年,GDP的CO2強度下降40%~45%,這是我國統籌國內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為泉州灣紅樹林生態系統帶來的環境問題,建議建立泉州灣流域低碳企業體系,發展低碳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質的產生。控制泉州灣流域及上游區域洛陽江和晉江流域的工業、交通等行業的氮排放和硫排放,以及二氧化碳和甲烷重要溫室氣體的排放等;控制泉州灣流域及上游區域的工業、農業、養殖業和生活等污水排放,控制濕地污染及河口海灣富營養化的產生。紅樹林濕地對環境污染物有較好的凈化作用,但如果吸納累積過多的污染物超過其凈化能力和耐受閾值時,紅樹林濕地會由污染物的匯變成污染物的源,其生態功能會受影響。因此對污染較嚴重的濕地區域要加強修復治理,以恢復其應有的結構和功能。
3.4 加強泉州灣紅樹林病蟲害及外來入侵生物的研究與監控工作
全球氣候變化為泉州灣紅樹林蟲害的發生以及外來物種的入侵都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對于泉州灣河口濕地紅樹林生態系統來說,蟲害桐花樹毛顎小卷蛾和入侵物種護花米草是研究和監控的重點對象。研究與監控工作可以包括對研究對象的分布、生活史、種群動態、種間競爭、生理行為、物種表現型和基因型、物種擴散能力等方面。
3.5 加強對泉州灣紅樹林生態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機理研究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要大力依靠科學技術,準確的科學研究成果可以為泉州灣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和重要的科技支撐。結合全球氣候變暖帶給泉州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可能影響特點,可以運用數學模型、野外調查以及實驗室室內分析測試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泉州灣紅樹林生態系統從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細胞、分子等水平進行適應機理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宗國. 海洋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 F407.8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0-187-1
1低碳造紙是新一輪的造紙技術革命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效能、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己在全球悄然打響。
造紙化學品工業是造紙工業的上游產業,現代的造紙工業在制漿、抄造及成紙后加工整個造紙生產的全過程均離不開各種化學品的應用。當前造紙工業的發展要走綠色造紙、低碳經濟的道路,造紙化學品產業的發展可以為造紙工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造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綠色產業和典型的循環經濟產業,但在中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必須迎接低碳經濟的考驗,而造紙化學品產業的發展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的綠色中國造紙產業,并應對低碳經濟的考驗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
低碳經濟是依靠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而不是高碳經濟以依靠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為主要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2低碳造紙化學品的特點
(1)技術含量高、產量不等、品種多,歸屬于精細化工領域;
(2)應用技術強、產品的技術研發難度大,商業開發周期較長,因此可以歸屬于高新技術產業;
(3)作為造紙工業重要支柱的造紙化學品,其材料的組成、性能的優劣不僅直接影響到紙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造紙工藝的技術進步和對環境的影響;
(4)造紙產業的發展和不斷變化的紙產品市場需求不斷促進造紙化學品產業的快速發展。
3低碳造紙化學品大有可為
毋庸置疑,造紙化學品對提高紙張質量,降低纖維用量,節能減排等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發展低碳造紙化學品將成為這場革命最重要的技術手段。
3.1可節約木材纖維的化學品
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一個新名詞:“森林碳匯”(Forest Carbon Sinks)。它指的是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其面積雖占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但卻占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擴大森林覆蓋面積是未來30~50年經濟可行、成本較低的重要減緩措施。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利用“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已經明確把增加“森林碳匯”作為了一個重要的增匯措施。
3.2可節能降耗的化學品
可節能降耗的化學品主要包括制漿化學品、濕部化學品和表面施膠化學品等。
3.2.1 制漿化學品
如蒸煮助劑,主要是表面活性劑,其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四聚丙烯苯磺酸鈉、脂肪醇硫酸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鈉等;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醚等,用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脫除樹脂時,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最為有效,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復配共用效果更好,蒸煮助劑可以促進蒸煮液對纖維原料的滲透,增進蒸煮液對木材或非木材纖維中木質素和樹脂的脫除,又能提高紙漿得率,還可以減少造紙黑液量。
3.2.2濕部、干部化學品
造紙濕部化學品種類繁多,尤以淀粉價廉物美用量最大。僅以淀粉為例,就有著很多具有不同功能和特性的品種。很多問題需要新的技術視野:分子結構、電荷密度、功能基團,原淀粉用于紙板表面施膠以提高紙板的挺度和環壓強度。
3.2.3施膠化學品
在紙頁施膠方面,由于AKD、ASA等施膠劑的開發和應用,使得造紙業正在由酸性抄造向中性、堿性抄造轉換。紙機在中性、堿性條件下運行,具有諸多優點,如提高成品紙的白度和不透明度,提高紙品的抗返黃能力及耐久性,減輕設備腐蝕,降低廢水污染負荷,并可以使用更加廉價的碳酸鈣填料等。
3.2.4特種紙化學品
特種紙生產過程中,除原料或工藝可能不同外,通常還需要添加特別的化學品,如無碳復寫紙生產過程中需要添加無色染料、顯色劑等制備的微膠囊,面巾紙生產時需加入濕強劑和柔順劑,裝飾紙生產需要浸漬三聚氰胺樹脂等。
3.3環保治理化學品
近年來,我國造紙業以年均約12%的速度快速增長,2009年產量已達8640萬t,一躍成為全球首位,令世人矚目。的確,上世紀80年代,我國傳統紙業給人的普遍印象是臭氣熏天、污水橫流,但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國家不斷整治造紙工業污染問題和關閉大量萬噸以下的小廠,開始大規模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和環保設施,并逐步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進行標準化管理,目前我國造紙業的清潔生產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造紙化學品的發展、大型高速紙機的引進和開發、木漿和廢紙利用率的提高,都大大降低了造紙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同時,隨著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造紙廢水治理技術已相當成熟,水污染治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據統計,我國造紙產量從2001年的3200萬t增加到2008年的7980萬t,產量增加2.5倍,而COD排放量從203萬t下降到150萬t左右,下降了26.1%,萬元產值COD排放量也從0.168t/萬元下降到0.04t/萬元,下降了76%。來自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的資料也顯示:目前我國前100家大型造紙企業的產量占造紙總產量的55.74%,而COD排放量卻僅占總量的10%,表面低碳造紙業已經達到環保的標準。
4結論
隨著我國環境的繼續惡化,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低碳造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造紙的污染,使造紙業得到健康、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呈現出增多增強的趨勢。高溫不斷刷新歷史紀錄,地震、洪災無情而至,干旱致農民飲水困難、顆粒無收,而今這些常見的氣候災害,卻侵擾我國大部分地區,并趨于頻密。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以極端天氣的影響為契機,以大隊部為載體,為隊員開展一系列環保教育的活動,使隊員們“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內化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一、了解極端天氣的影響,初步樹立環保意識
首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上網查詢近幾年中國的極端天氣的具體情況,了解極端天氣給全國帶來的影響,從客觀的數據上感受極端天氣帶來的后果,初步樹立環保意識。
通過親自動手查詢,體驗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隊員們開始有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認識到他們的生活不僅有陽光雨露,幸福快樂,而嚴峻的環境問題正威脅著他們未來的生存,隊員們開始萌發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查詢極端天氣的原因,逐步提高環保意識
主要研究極端天氣――高溫形成的原因,進一步分析影響高溫的次生環境因素產生原因,總結孩子們身邊能接觸到的影響因素,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1.高溫形成的原因
高溫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大氣環流異常與熱能累積、溫室氣體增加有關。熱能累積,全球變暖的兩大因素:自然因素和次生環境因素。
2.次生環境因素產生的原因
(1)人口劇增因素: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2)大氣環境污染:城市建設是影響大氣質量的重要原因,其主要來源可概括為三大方面:燃料燃燒、工業生產過程、交通運輸等。
(3)酸雨:由于天氣干燥而自燃等自然因素;工業污染、紙張需求量猛增等因素造成森林面積銳減,破壞了生態,增強了溫室效應。
通過對極端高溫天氣形成原因的深入分析和探究,孩子們的環保意識逐步提高了。
三、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初步形成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活動育人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教育方法,所以我校大隊部把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作為強化學生環保意識與主體自覺參與環保活動教育的最佳途徑。
1.走進大自然中,感受環保的重要
我利用學校組織的春、秋游活動,帶領學生游覽周邊的綠色公園,觀察花草樹木生長、四季的變化、動物與昆蟲,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認識到保護動、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只有保護自然、保護動植物,才能實現地球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走進家庭社區,做環境的小主人
環保教育的主體是孩子,只有充分發揮孩子們在環保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才能調動他們環保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使其成為具有環保主體精神的人。鼓勵他們將學到的環保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帶動家人、鄰居共同進行環保,充分調動家長與學生的積極性,組成以學校為中心的家庭、社區循環網。
四、回到學校,逐漸形成科技環保技能
一個個豐富多彩的環保教育活動,一次次深刻的環保教育過程。震撼著隊員們的思想,強化了他們的環保意識,使他們從內心發出了強烈的主體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和社會責任感。回到校園,營造人人爭當“環保小衛士”的氛圍。
1.營造環保氛圍,爭當環保小衛士
“戴紅花、奪紅旗、爭當環保小衛士”是我們學校的系列環保活動,采用積分方法進行評比。如,收集一節廢電池可以得一分,并獲得一朵粉花;收集十張廢紙得一分;收集一個塑料瓶得一分。累計5分,即5朵粉花可以換取1朵紅花,由此類推,5朵紅花可換取1面粉旗,5面粉旗可以換取1面紅旗,根據紅旗數評選“環保小衛士”。學生在環保活動中實現著一個一個的小目標,同時又為自己樹立了新的目標,在體味成功喜悅的同時,邁出自我教育的一步。
2.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教育活動
每逢3.12植樹節、3.22世界水日、4.22地球日、6.5環境日等環保日和資源日,我們都給學生組織有關的活動。例如,植樹種草、環保畫、環保手抄報比賽、節水方案設計、保護動物百人簽名、青少年保護動物觀點調查等。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逐漸形成環保技能。
3.撰寫環保小論文
通過組織學生實地調查,親身體驗環保的重要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主題,他們撰寫了質量不等的環保小論文,或許很多還算不上小論文,但是一份份記錄翔實的報告、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照片、一條條合理化的建議,無不顯示出孩子們參加環保、熱愛環保的自覺性。
五、內化環保意識,最終在全校形成氣候
經過了一系列的環保活動,目的是為了使環保成為隊員的一種意識、一種習慣。通過此次活動,我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孩子們變干凈了、教室變干凈了、整個校園變干凈了。在每個教室都可以看見一則《環保小守則》,相信這些守則已經扎根在學生的頭腦中,變成了一種意識形態。
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做這項事業,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使學生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定能保護好自己“暫且”還很美好的家園!
1 環氧乙烷/乙二醇裝置副產二氧化碳的計算
根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據環氧乙烷催化劑使用壽命周期的特性,在催化劑使用初期,平均選擇性高,副反應少,副產二氧化碳少;在催化劑使用末期,平均選擇性低,副產二氧化碳多。下面分別就催化劑使用初、末期數據對二氧化碳生成量進行計算說明,詳見表1。
1#氧化系統催化劑末期粗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5t /h,2#氧化系統催化劑末期粗二氧化碳排放量為9 t/h,催化劑末期二氧化碳生成量為:15×80.54%+9×80.30%=19.308 t/h,催化劑末期全年排放量約15.45萬 t。
由此可見生成二氧化碳的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催化劑使用末期、選擇性較低的情況下副產二氧化碳的量是催化劑初期的1.5倍。如果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到大氣中,不僅對裝置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也造成了碳資源的浪費,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2 二氧化碳的回收
2.1 回收的必要性
乙二醇裝置氧化反應生成的廢氣CO2,原始設計放空大氣,1995年增加了CO2壓縮機C-201,將CO2送往乙烯裝置用于中和廢堿,但僅能用總量的1/3,還有2/3的量放空。
2009年,揚子石化與BP合資建設年產500 kt醋酸裝置,與之配套的一氧化碳裝置同步建設。CO2作為重要的C1資源,可作為生產一氧化碳的原料,減少天然氣使用量。2010年4月,新增二氧化碳壓縮機C-260建成中交,將富余的二氧化碳氣體輸送到一氧化碳裝置作為生產原料。
2013年揚子乙二醇18萬 t/年環氧乙烷改造裝置建成投產,形成兩套氧化系統、一套環氧乙烷精制和乙二醇精制系統,年產38萬 t當量環氧乙烷的生產規模,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增大。
新增18萬 t環氧乙烷改造裝置按原有設計,CO2脫除系統所產CO2將全部放空,根據當前揚子石化物料綜合利用情況,1#氧化系統產生的CO2不能滿足芳烴廠CO裝置的生產需要,同時二氧化碳壓縮機目前出口流量只有設計的一半(4 000 NM3/h左右)。
2.2 回收的可行性
根據新增18萬噸環氧乙烷改造裝置CO2排放工藝條件(見表2)和乙二醇裝置CO2回收壓縮機C-260設計能力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壓縮機排量為8 228 NM3/h(正常輸送量為12.7 t/h),入口壓力0.07 MPa,入口管線操作溫度45 ℃,公稱直徑為DN500。可增設18萬 t環氧乙烷改造裝置CO2脫除系統至C-260的輸送管線,有效利用新裝置所產CO2,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多創效益。
2.3 工藝流程簡介
乙二醇裝置兩套氧化系統碳酸鹽再生塔T-220/T-2220脫除的混合氣(主要為CO2)經空冷器E-221/E-2221冷卻脫水后,一起進入二氧化碳壓縮機C-260前冷凝器E-261進行冷卻,冷卻后的氣體進入前分離器D-261將水分脫除,之后CO2氣體以微負壓進入C-260,獲取動力后經后冷卻器、后分離器后外送至芳烴廠一氧化碳裝置。為防止壓縮機的喘振,出口氣體經后分離器后一部分經防喘振閥CPV-271回到壓縮機入口,可通過調節此閥門開度調整壓縮機運行狀態。如圖1所示:
3 經濟效益核算
3.1 基礎數據及取值說明
4 結 語
乙二醇裝置副產CO2如果直接排放至大氣,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又浪費了寶貴的碳資源。揚子環氧乙烷/乙二醇裝置CO2的回收與利用,是企業實現清潔生產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分析到最終的實踐證明,通過CO2壓縮機,將乙二醇裝置富余的CO2氣體輸送到一氧化碳裝置作為生產原料,可實現低投入高回報,對企業、對環境、對社會都是非常有益的。
CO2的回收利用還有許多更為廣闊的領域可以去開發、去運用,充分回收、利用外排CO2,可以為我國的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和更好的社會效益。
一、哈爾濱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綜合性資源優勢
首先,夏日涼爽、舒適的氣候使得哈爾濱發展夏季避暑旅游有了先天性優勢。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舒適型氣候已經變成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一種特殊戰略性稀缺資源。其次,自然資源條件優越的哈爾濱,擁有多類山地、草原、森林、水體、濕地等避暑消夏旅游資源,松花江在城市內曲折蜿蜒,水網密集,森林覆蓋率超過44.6%,空氣狀況良好占總天數的95%以上;自然資源稟賦獨特,水文和都市恰如其分地融為一體。“人善水和”的生態旅游背景下,水與城、自然和人文異彩紛呈,是哈爾濱夏季避暑旅游發展的魅力所在和特色之處,為哈爾濱在夏季旅游市場的長遠發展奠定了極大的優勢。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是歐亞大陸重要交通樞紐,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風貌獨特,經濟發展基礎較好,旅游服務體系較為完善,中高端消費相對集中,被譽為“東方小巴黎”。
二、哈爾濱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2008年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共同建設“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區,實施冬季冰雪、夏季避暑“雙輪驅動、兩季繁榮”的發展戰略。“夏都”哈爾濱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直接帶動旅游業的整體提升與發展,使得哈爾濱的夏季避暑旅游取得了傲人的成績。2012年,哈爾濱市聯合旅游產業相關各點,通過整合旅游、文化、經貿、體育和消夏等節慶類活動,首創“迷人哈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包括濕地節、啤酒節、哈洽會、五花山賞秋節、哈夏音樂會等百余項活動,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娛樂游覽項目,極大地豐富了哈爾濱的夏季旅游產品種類。在大力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連帶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對松江濕地避暑旅游資源獨特性缺乏深入認識和挖掘,利用程度還比較淺顯,品牌競爭力有待提升。
三、哈爾濱市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幾點建議
1.夏季的松花江本身就是避暑療養天堂,哈爾濱段更是擁有眾多灘涂、千島湖等濕地,為避暑消夏的游客提供了親近自然的休閑娛樂空間。應推進夏季避暑旅游與濕地水文化旅游的有機結合,推出多樣化、突出特色的濕地避暑旅游產品。2.哈爾濱森林資源優勢明顯,森林避暑旅游產品的開發必不可少。如在暑期開發針對學生和教師的森林科普旅游,包括科學考察、探險獵奇、專業實習和夏令營等產品形式。3.哈爾濱周邊有獨特的鄉村景觀和濃郁的東北風土人情以及多個少數民族區,可以將這三者有機結合到一起來組合旅游產品,推進一批特色少數民族風情鄉村游、農家樂等。4.依托江河、湖泊、水庫等濕地,開發一批親水旅游產品。松花江兩岸景致秀美與雅致并存,可充分利用水陸便利的交通條件,通過自駕、游船、騎行等多種游覽方式感受哈爾濱夏季的獨特魅力。5.充分利用周邊山水組合資源,重點建設少數幾個避暑山莊,另辟蹊徑,打造山地高端避暑制高點,并開發相關旅游產品。6.依托特色城區街道,建設若干都市避暑文化區,推進哈爾濱市文化風情與夏季避暑旅游的有機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哈爾濱夏季避暑旅游產品的寬度與深度。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167-01
一、哈爾濱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綜合性資源優勢
首先,夏日涼爽、舒適的氣候使得哈爾濱發展夏季避暑旅游有了先天性優勢。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舒適型氣候已經變成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一種特殊戰略性稀缺資源。其次,自然資源條件優越的哈爾濱,擁有多類山地、草原、森林、水體、濕地等避暑消夏旅游資源,松花江在城市內曲折蜿蜒,水網密集,森林覆蓋率超過44.6%,空氣狀況良好占總天數的95%以上;自然資源稟賦獨特,水文和都市恰如其分地融為一體。“人善水和”的生態旅游背景下,水與城、自然和人文異彩紛呈,是哈爾濱夏季避暑旅游發展的魅力所在和特色之處,為哈爾濱在夏季旅游市場的長遠發展奠定了極大的優勢。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是歐亞大陸重要交通樞紐,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風貌獨特,經濟發展基礎較好,旅游服務體系較為完善,中高端消費相對集中,被譽為“東方小巴黎”。
二、哈爾濱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2008年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共同建設“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區,實施冬季冰雪、夏季避暑“雙輪驅動、兩季繁榮”的發展戰略。“夏都”哈爾濱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直接帶動旅游業的整體提升與發展,使得哈爾濱的夏季避暑旅游取得了傲人的成績。2012年,哈爾濱市聯合旅游產業相關各點,通過整合旅游、文化、經貿、體育和消夏等節慶類活動,首創“迷人哈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包括濕地節、啤酒節、哈洽會、五花山賞秋節、哈夏音樂會等百余項活動,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娛樂游覽項目,極大地豐富了哈爾濱的夏季旅游產品種類。在大力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連帶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對松江濕地避暑旅游資源獨特性缺乏深入認識和挖掘,利用程度還比較淺顯,品牌競爭力有待提升。
三、哈爾濱市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幾點建議
1.夏季的松花江本身就是避暑療養天堂,哈爾濱段更是擁有眾多灘涂、千島湖等濕地,為避暑消夏的游客提供了親近自然的休閑娛樂空間。應推進夏季避暑旅游與濕地水文化旅游的有機結合,推出多樣化、突出特色的濕地避暑旅游產品。
2.哈爾濱森林資源優勢明顯,森林避暑旅游產品的開發必不可少。如在暑期開發針對學生和教師的森林科普旅游,包括科學考察、探險獵奇、專業實習和夏令營等產品形式。
3.哈爾濱周邊有獨特的鄉村景觀和濃郁的東北風土人情以及多個少數民族區,可以將這三者有機結合到一起來組合旅游產品,推進一批特色少數民族風情鄉村游、農家樂等。
4.依托江河、湖泊、水庫等濕地,開發一批親水旅游產品。松花江兩岸景致秀美與雅致并存,可充分利用水陸便利的交通條件,通過自駕、游船、騎行等多種游覽方式感受哈爾濱夏季的獨特魅力。
5.充分利用周邊山水組合資源,重點建設少數幾個避暑山莊,另辟蹊徑,打造山地高端避暑制高點,并開發相關旅游產品。
6.依托特色城區街道,建設若干都市避暑文化區,推進哈爾濱市文化風情與夏季避暑旅游的有機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哈爾濱夏季避暑旅游產品的寬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