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爱视频网站_霍思燕三级露全乳照_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_久久久精品国产_国产男男gay网站_综合久久国产九一剧情麻豆_亚洲成人国产综合_亚洲第一区第二区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秀范文 > 智能建筑的起源

智能建筑的起源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4-01-17 14:46:52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智能建筑的起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智能建筑的起源

篇1

中圖分類號:TP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7)004013203

0引言

減速器是機械、航空航天等諸多領域的機械傳動裝置,在現代機械系統中應用很廣[1],其主要作用是減小轉速及增大扭矩。以圓柱齒輪為傳動零件的圓柱齒輪減速器最為常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齒輪的速度轉換器,將電機速度降低到所需要的速度,從而增加轉矩。齒輪減速器主要由傳動零件(齒輪)、軸承、箱體及其附件組成。減速器結構非常復雜,除主要零件外,還包括通氣器、密封裝置、軸承擋油盤等,如果每個部件都采用個性化設計,會造成設計難度大、開發周期長、生產效率低等問題。為此,我們引入了快速設計系統概念。設計者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利用二次開發技術,建立模型模板,開發同類零件時可直接調用模型庫中已保存的零件模板,通過參數化驅動快速實現。

1快速設計系統

產品快速設計系統(KRDS),也稱快速響應設計、敏捷設計,是一個集參數化設計、系列化設計、模塊化設計、模板化設計、自頂向下設計及設計知識管理于一身,具備良好的人機交互操作界面,面向產品三維方案設計、三維結構設計和三維轉二維工程圖的智能設計平臺。該系統在企業設計技術體系和三維技術應用基礎上,實現企業設計知識的繼承和發展,有效推進企業“三化”設計,顯著提高了產品設計效率和質量,同步促進企業的組織結構優化調整和研發模式改進轉型。 系統最重要的部分是參數化設計。參數化設計是將模型中的定量信息變量化,使之成為任意調整的參數[6]。對于變量化參數賦予不同數值,即可得到不同大小和形畹牧慵模型。在本實例中,先用SolidWorks軟件繪制好各子零件模型,定義各零件中的參數關系,然后裝配保存。再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搭建好零件參數的可視化界面,設置一鍵驅動按鈕,把零件參數關系用代碼表示出來,同時與數據庫連接。當驅動模型時,模型參數會自動保存到數據庫指定的文件夾下,需要改變模型參數時,只需在界面中輸入參數即可,點擊一鍵驅動按鈕就會出現新參數下的模型。在產品族模型進行參數化變型驅動時,系統會自動對驅動后的各個模塊裝配進行檢查。由于SolidWorks的三維模型和二維工程圖之間存在相互關聯性,因此在三維模型參數驅動的同時,可實現對二維工程圖的同步更新,并應用工程圖優化技術進行調整,達到零件的快速設計和快速裝配目的[2]。

2系統結構

基于的圓柱齒輪減速器智能設計系統通過技術和OLE(對象鏈接和嵌入)或COM(組件對象模型)技術相結合,將SolidWorks的API函數作為二次開發接口工具,添加.NET和COM引用[3] 。模塊化設計分類方式有功能和特征兩種。功能模式分為設計計算、結構設計、三維參數化建模、工程圖、數據管理等。

(1)設計計算模塊:根據輸入的傳遞功率、轉速等基本參數,計算后判斷強度、剛度等是否符合要求,確定各個零件的具體尺寸,設計結果存入數據庫供研究。(2)三維參數化建模模塊:主要對零件進行參數設置,包括主動參數和從動參數,主動參數在可視化界面中直接輸入,從動參數通過在中定義的關系直接驅動生成三維模型。(3)工程圖模塊:用于實現三維轉二維的智能輸出。通過編寫工程圖優化程序,調整工程圖尺寸大小及視圖位置,實現工程圖的快速自動導出[4]。

3系統設計

3.1系統開發工作流程

系統開發流程如下:①進入SolidWorks系統,在菜單欄進入用戶登錄界面,輸入整體基本參數;②減速器的類型設計完成后輸入軸及齒輪主要參數,并通過計算分析得出二級參數;③根據已輸入的產品編號,判斷已知實例庫中是否已有該型號,若已存在則直接調用。若沒有,則在判斷數據正確的情況下,將參數寫入數據庫存檔;④顯示三維模型及工程圖。

3.2系統界面及引用添加

圓柱齒輪減速器智能設計系統主要包括基本參數、軸參數設計及齒輪參數設計3部分。用戶界面作為人機交互最重要的部分,設計時要做到操作簡潔方便,一目了然。本設計界面分模塊填寫參數,并附上說明圖標注,使具體參數位置更加清晰。大部分數據可在后臺計算自動得出,大大降低了設計人員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設計系統界面如圖1所示。

本實例使用Visual Studio 2008 作為編寫代碼平臺,為了使開發程序能成功連接到SolidWorks軟件,首先應當添加SolidWorks.Interop.sldworks、SolidWorks.Interop.swconst、SolidWorks.Interop.swpublished等引用。

3.3尺寸模型驅動

模型驅動前對工作路徑及存儲路徑進行修改。填寫完圓柱齒輪減速設計系統各零部件參數之后,對模型進行驅動,定義好尺寸驅動關系,點擊尺寸驅動模型按鈕即可驅動總裝模型,代碼如下: Imports System.Data.SqlClient ‘與數據庫Sql的引用 Imports SolidWorks.Interop.sldworks ‘與SolidWorks軟件的連接 Imports System.Math Imports System.Windows.Forms ‘運行的平臺 Imports System.IO Imports Microsoft.Office.Interop ‘與excel的引用 Public Class waterprotection #Region "打開模型"Private Sub Button6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ByVal e AsSystem.EventArgs) Handles Button6.Click Button8.Enabled = True SwApp = GetObject("","sldworks.application") part = SwApp.ActiveDocpart = SwApp.OpenDoc6("E:\參數化設計\圓柱減速器模型\總裝圖.SLDASM",2,0,"",longstatus,longwarnings) (模型存放的路徑) SwApp.ActivateDoc2("總裝圖",False,longstatus) End 驅動完成模型總裝配圖如圖4所示。

3.4設計計算

智能設計系統優點在于設計人員只需輸入少量參數,通過后臺程序運算就可得出想要的參數,也可根據后臺的尺寸規則來判斷數據的正確性,避免了重復性工作。〖HT5"〗 TextBox_G_t.Text = Compute_F_Gmax(M,H1) *Y5/ S TextBox_H_t.Text = Compute_F_Gmax(M,H2) *Y6/ S part.Parameter("D1@草圖2@大齒輪.part").SystemValue = Diameter_DC_31_09 / 1000 part.Parameter("D1@草圖3@大齒輪.part").SystemValue = Diameter_DC_31_09 / 1000 - 0.002 part.Parameter("D2@草圖1@大齒輪.part").SystemValue = Diameter_DC_31_09 / 1000 + 0.007 ‘獲得大齒輪參數

3.5數據庫訪問

數據庫(Database)是存儲計算機相關數據的集合。一個完整的數據庫應由數據庫、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庫應用程序、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系統以及數據管理員幾部分組成。設計過程中往往需要對大量數據進行篩選,工作量大且復雜,如何高效簡潔地獲取所需要的數據至關重要。數據庫的另一作用是標準數據的管理,主要對標準件及固定尺寸模型參數進行存儲。使用過程中,通過代碼對數據庫進行調用,設計者可選擇需要的參數型號,直接驅動該類模型生成。本實例中標準件包括六角螺釘、夾緊裝置等。數據庫中內六角螺母基本參數如表1所示。

本文利用SQL Sever 2008作為系統的數據支持,用戶在該數據庫下使用SQL語言,可進行數據的新增、刪除、修改、查詢等操作,功能強大。以下是數據庫連接代碼: Dim connectionstr As String connectionstr = "server=服務器地址;database=數據庫;uid=用戶名;pws=密碼" Dim comm As New SqlConnection(connectionstr) '定義連接功能 conn.open() '打開連接 conn.close() '關閉連接

3.6工程圖驅動

模型驅動完以后,在主界面點擊生成工程圖按鈕,就能自動生成工程圖。但是直接轉換過來的工程圖質量很差,會出現視圖位置漂移、尺寸線拉長、序號不整齊等情況[5]。通過代碼重復利用可實現各工程圖的自動調整。工程圖調整主要包括視圖位置調整、視圖比例調整、尺寸位置調整及材料明細表調整等。 視圖位置調整用Position函數進行定位[8],模型驅動后獲取當前圖形的中心位置C點坐標及該圖形的任意一個端點F的坐標。視圖位置調整代碼如下: Dim swSelMgr As SelectionMgr=swpart.SelectionManager Dim swView As IView=swSelMgr.GetSelectedObject5(1) Dim swPosition As Object=swView.Position Dim swOutline As Object=swView.GetOutline() 〖JP2〗Dim outlineX As Double=(swOutline(2)+swOutline(0))/2 Dim outlineY As Double=(swOutline(3)+swOutline(1))/2 Dim ViewX As Double=swPosition(0) Dim ViewY As Double=swPosition(1) …… swView.Position=swPosition 視圖比例調整主要是通過確定驅動后工程圖的包絡線參數值,與事先設置好的視圖包絡線尺寸值進行比較。視圖比例調整部分關鍵代碼如下:〖HT5"〗 Swpart.ActiveView(viewname) swDraw=swpart Dim shtWid,shtHeight As Double shtWid=widLim shtHeight=heiLimboolstatus=swpart.Extension.SelectByID2(viewname,”DRAWINGVIEW”,0,0,0,False,0,Nothing,0) …… Do While lengthX>shtWidOrlengthY>shtHeigh i=i+1 vScaleRation=swView.ScaleRation …… Loop {整后的工程圖如圖5所示。

4結語

本文以知識工程思想為指導,把參數化設計、模塊化設計和實例推理思想引入到圓柱減速器設計,借助SolidWorks2016軟件、SQL Server數據庫、編程語言開發了圓柱減速器智能設計系統。該系統實現了圓柱齒輪減速器的快速設計,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和重復利用,縮短了產品設計周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1]王秋穎.基于SolidWorks的減速器三維設計系統的研究與開發[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4.

[2]劉昆民.圓柱齒輪減速器的快速設計技術[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6.

[3]索超,李玉翔,林樹忠.基于VB語言對SolidWorks參數化設計的二次開發[J].制造業自動化,2013,35(8):137138.

[4]李曉玲.圓柱齒輪減速器快速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

[5]陳樹曉,水俊峰,張晉強,等.基于SolidWorks的工程圖明細欄自動生成與調整技術[J].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07,36(3):4446.

篇2

應用科學管理方法優化企業施工管理是現階段降低施工企業成本,提升工程施工利潤空間的重要措施,然而只節流不開源的做法是很難為企業持續利潤增長提供強有力保障的。施工企業要想實現企業利潤的可持續增長,就必須在注重成本優化的同時,研究企業可能存在的新的利潤增長點,即所謂的開源。只有把節流和開源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用,方能收到良好的利潤優化作用。固定資產是施工企業成本消耗中必不可少且比重較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企業設備物資管理是企業貫徹節流開源職能的決定因素。

1.現階段我國建筑施工企業設備物資管理現狀

施工設備物資種類較多,品質不一,秩序混亂,價格變化較大是現階段我國建筑物資市場的主要特征。物資設備市場的混亂現狀使得企業物資采購和管理變得十分困難。一些常見的建筑材料比如鋼材、混凝土、防水材料等市場報價幾乎一天一變,有些材料的價差在百元以上都是市場有的事情,且這些材料的供應商的資質和信譽參差不齊,所提供的產品質量也好壞不勻。建筑材料采購時常常提倡貨比三家,可是在現階段的施工設備物資供應市場中,有時即使貨比六家也不一定可以采購到價廉質優的材料和設備。且從企業內部來講,許多施工項目的保障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嚴重缺乏具有規范化、標準化及程序化的接口機制,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發生頻率也較大,以至于企業整體施工項目的經濟利益流失在內耗之中。責任劃分的模糊使得企業內部的合同管理部門、工程施工部門、采購部門存在溝通不暢、反應遲鈍的問題,使得許多建筑設備和材料常常無法按期供應。缺乏時效性和精確性限制的物資損耗審核上報機制使得上級主管部門無法及時準確的了解物資供應和耗費的詳細情況,給工程物資設備成本控制和核算帶來極大的不利。

2.提高我國建筑施工企業設備物資管理促進開源節流的重要措施

2.1重視高素質管理隊伍的建設

人才是企業實施物資設備管理促進工程施工開源節流的主要執行者,企業專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的水平關系直接關系到開源節流在企業物資設備管理中執行的力度。高素質的企業物資設備管理人才起碼應當具備以下條件:首先,管理人員應當對工程施工過程中將要使用的建筑材料性能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并且善于觀察市場價格變動行情。其次,能夠掌握基本的財會知識,能夠對物資設備的使用全過程進行基本賬目處理。再次,對工程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熟練運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專業技能。最后,管理人員應當具備強烈的物資設備管理責任心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

2.2充分做好工程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良好的工程施工前期準備是確保工程施工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條件。施工企業想要通過施工物資設備管理職能促進企業施工活動的開源節流,就必須重視以下前期準備工作的完善。首先,充分分析和總結物資設備市場行情,盡最大可能對市場未來變化做出正確的預測和分析,了解工程施工現場的交通和布局情況,以便以物資運輸距離最短化為目標優化材料堆放、攪拌機放置和運輸車輛路線,盡可能的減少二次倒運的費用。其次,結合工程施工實際情況編制科學合理的工程施工用料計劃和備料計劃,通過集體討論和決策,共同商議出科學決策,規避可能存在的斷料風險。最后,做好部門間的溝通。部門溝通在工程施工階段尤為重要,項目保障部人員要主動和財務部、計劃部、工程部和試驗室做好溝通。盡快使各部門的工作步調一致。當然,此項工作是需要項目部主管領導或分管領導予以協調和強化的。

2.3重視施工設備物資的采購管理

設備物資采購是構成工程施工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企業進行開源節流,開發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重要方向。而設備物質采購成本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企業采購管理的績效,因此,重視施工設備物資的采購管理水平的提高對企業開源節流的實現影響較大。為了取得良好的設備物資采購管理成果,施工企業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對張拉材料及機具、外添加劑、土工材料、防水材料以及周轉材料的采購實行全國比貨采購,重視供應商信譽評級建設,強化公司采購監督保障等。第二,重視對設備物資的充分調查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根據購貨批量和供應商評級確定長期或者指定合作對象。第三,重視公司保障設備物資網站建設,確保材料供應價格的及時了解。

2.4強化設備檔案及資產獲取管理

施工設備是企業寶貴的固定資源,其使用狀況、數量、規格、折舊程度等都可能會對工程施工成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建立完善的施工設備檔案及臺賬具有嚴峻的緊迫性。企業只有實時了解本企業擁有的施工設備及設備的狀況,才能更有效的安排其生產使用,以便以最低的設備損耗取得較高的工程設備使用效率。

對于設備獲取的管理主要是對新建工程項目所需大型設備的購置或者租賃獲取方式進行論證。強化設備獲取管理就是為了相對較少的支出獲得工程施工所需設備的使用權,以滿足工程施工的要求。但當一項施工設備對于企業十分重要,且采取租賃的形式的話不能確保企業在需要時一定能夠獲得其使用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更多的考慮其使用權活動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而不僅僅是設備取得時將要花費的成本。因此,對于資產獲取的管理方式和策略的選擇與卻定,應當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緊密結合工程施工實際情況,盡量做到企業總價值的最大化。

2.5促進企業施工設備物資采購合同管理的規范化

項目部采購的材料總金額凡超過五千元的必須以書面合同或協議的形式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嚴禁口頭約定。對于常規材料(如鋼筋、水泥等) 的采購合同,公司保障部將下發的統一的合同范本。對于大宗材料的采購合同必須經公司保障部審核后方可簽訂。所有的物資采購合同必須經項目經理簽字后方可生效,所簽訂的采購合同須報項目財務部一份作為支付依據。項目保障部應由專人負責合同的保管、歸檔整理,建立合同臺帳、記錄合同履行情況。公司保障部將隨機抽查項目部采合同執行情況。

2.6強化對周轉材料的管理

建筑工程周轉材料是指能夠在多次施工中使用,且價值被逐漸轉移但原有形態不能確定為施工企業固定資產的材料。常見的周轉材料如腳手架、模板等,這些周轉材料都是建筑工程施工所必不可少的設備物資。加強對周轉材料的管理能夠明晰企業施工成本的形成機制,為進一步確立成本優化節約點準備條件。一項工程施工項目一上馬,其設計和組織所需要周轉材料就必須按照數量、型號、規格和質量予以準備妥當。周轉材料的成本費用一般在項目部予以反映,通常采用項目內部使用租賃制度。施工部門負責使用,項目部門負責收費。在周轉材料的租賃率確定方面大多數企業都是按照市場價格的變化及其實際攤銷情況進行測算的。項目部門自周轉材料取得之日起,就需要對所有的周轉材料進行臺賬建設和記錄,并對作為原始憑證的施工圖紙和供應商清單進行收集保管。由保障部門負責周轉材料在個項目部門之間的統一協調。周轉材料在調撥前應當就其型號、規格及數量是否能夠滿足施工的需要進行充分考慮,同時還要考慮運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損耗及將要發生的費用,以便比較調撥成本是否超出周轉材料的使用價值。對于材料的調撥較常采用的原則是就近原則。

2.7做好竣工清場和材料的節超分析工作

以往多數項目竣工后,材料的節超情況都未詳細地進行核算分析,這樣不但不能發現所存在的問題,而且也不能提高保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今后的項目不僅要逐月核算分析節超情況,并且在竣工后及時進行核算分析節超情況,為項目的總體評價提供依據。

篇3

智能建筑于20世紀80年代起源于美國,主要依靠智能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集成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等實現各種不同功能。智能建筑是由多種高、新科學技術綜合產生的。人們通過建筑智能系統盡情享受個性化、舒適化、節能環保,符合現代綠色建筑要求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一、智能建筑研究現狀

智能建筑自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在美國,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極大發展。智能建筑相對于其他的普通建筑而言,其特征主要是安全、便捷、高效、舒適。隨著建筑智能化系統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建筑工程規模越來越大,智能建筑已逐漸引人關注與研究。根據智能建筑設計標準,其主要結構包括信息系統、設備管理系統以及安全系統,復雜的智能建筑可根據具體需求設計特點的功能模塊。

智能建筑是伴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興起的,以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為基礎,并與建筑施工技術、控制技術息息相關。該技術的發展對智能建筑具有直接影響。智能建筑發展一般劃分如下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開始于20世紀80年底,該時期以單功能系統的研發為主流產品。隨著智能控制技術在智能建筑設備的應用,逐步研發出了各種研發產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閉路電視監控、火災自動報警、空調設備監控等系統。該系統結構簡單,且可通用、可互換,只需調整控制參數。

(2)第二階段,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以多功能系統為代表。隨著信息技術、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以ASC為代表的微控制器研發成功并得到廣泛推廣。ASC可根據具體要求進行定制。ASC的通信功能實現了各專用控制器間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功能,如綜合保安系統、建筑設備設備自控系統、有線電視、火災自動報警與控制系統等。

(3)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期出現的集成系統。隨著互聯網的快速興起,通信協議由專有型逐步轉向開放型。

(4)第四階段,21世紀的集成管理智能化系統、計算及網絡系技術,智能控制系統依托互聯網,實現了智能建筑的系統化、集成化與獨立運行和管理。智能建筑實現了基于虛擬現實與多媒體技術的人機接口和融合處理。

二、智能控制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

(1)知識庫專家系統和知識工程是智能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專家系統管控著整個系統正常運行,專家系統是在所需控制對象和規律的基礎上研發的。該系統,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水平,能解決專業問題。根據一個或多個專家提供的特殊領域知識、經驗進行推理,綜合模擬專家的決策來解決復雜的問題。引入基于控制專家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家控制系統。采用知識表達技術,建立模型知識庫,利用邏輯推理法則,制訂系統的控制決策。為智能建筑的自動化提供了最優控制決策支持。專家控制系統改變了傳統依托數學模型的控制系統設計的局限性,使數學模型與知識模型相融合,知識信息處理技術與控制技術相結合。專家系統現在廣泛應用于物業管理、自動繳費業務與智能支持等領域,在社會上評價均很高。

(2)人工神經網絡在建筑系統建模、學習、控制、優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廣泛使用到了語音識別、最優化計算、圖像處理等等控制領域。隨著智能建筑的自動化功能需求的不斷增強,在現代智能建筑物內安裝的自動化設備愈來愈多,能耗也越來越大。智能建筑改變了傳統的自動化、半自動化的響應速度,且其對設備要求越來越低。智能系統中的建筑學習模式的開放,使智能系統的成本越來越低。盡管建筑神經網絡模型存在實時性,但隨計算機運行速度的提高與神經網絡算法的改進,建筑神經網絡控制不斷完善。神經網絡學習控制將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可完成建筑物監控、保安、照明、娛樂等任務。

(3)隨著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倉庫技術、分布式數據庫的不斷走向成熟,科學家不斷將其引入到了建筑物的智能決策系統當中,能使智能建筑實現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智能決策幫助了中、高層決策者進行方案決策,為決策者提供詳細的信息,幫助決策者明確決策目標和對決策問題全面認識,能提供各種決策方案,并能對其進行優化設計,幫助決策者提高決策能力、決策水平、決策質量和決策效益,從而達到最大經濟效益的目的。

三、結論

智能建筑由于其依托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能夠比較自由的設計個性化服務,從而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變,隨著經濟的發展,智能建筑逐步走向個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而智能建筑的關鍵技術是智能控制技術,因此,只有促進智能控制技術的發展,才能更好的發展智能建筑。

參考文獻:

[1]郭維鈞.智能建筑的最新發展[J].施工技術,2007,(04).

[2]李旭.智能建筑淺談[J].中國科技信息,2005,(07).

篇4

1 引言

建筑智能化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其功能要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補充內容。建筑智能化系統,利用現代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監控技術等,通過對建筑和建筑設備的自動檢測與優化控制、信息資源的優化管理,實現對建筑物的智能控制與管理,以滿足用戶對建筑物的監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從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適、高效和環保的特點,達到投資合理、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目標。建筑智能化涉及廣泛,涵蓋電氣、安裝、裝修、弱電、計算機、軟件等諸多學科,又屬于建筑行業的一個邊緣分支,在很多時候不受各大設計院青睞,多數設計院都把建筑智能化劃在了電氣專業,而一級建造師又把建筑智能化劃在了機電工程專業,而有些業主更是把建筑智能化劃在了IT或信息化專業,對建筑智能化的定義可謂是五花八門。我國建筑業普遍認同的定義為:智能建筑以建筑為平臺,兼備通信、辦公設備自動化,集系統、結構、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化組合,提供一個高效、舒適、安全、便利的建筑環境。

2 世界各國對建筑智能化內涵的定義

美國智能化建筑研究所通過對建筑的四個基本要素,即結構,系統,服務,管理以及她們之間內在的關聯的最優化考慮,來提供一個投資合理的但又擁有高效率的舒適、溫馨、便利的環境,并幫助建筑物業主、物業管理人員和租用人實現在費用、舒適、便利和安全等方面的目標,當然還要考慮長遠的系統靈活性及市場能力。歐洲智能化建筑集團:使其用戶發揮最高效率,同時又以低廉的保養,最有效的管理本身資源的建筑。能為建筑提供反映快,效率高和有力支持的環境,使用戶達到其業務目標。

在日本智能化建筑就是高功能大廈,其功能是:1、方便有效的利用信息和通訊設備:2、采用樓宇自動控制技術,使其具有高度的綜合管理能力。新加坡:智能化建筑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安全、舒適的環境,即具有消防功能,溫度和濕度控制功能以及燈光及其它樓宇設備的控制功能,2、良好的通訊網絡設施,使數據信息能夠在大廈內傳輸。3、足夠的對外通信設施與通信能力。

我國建筑業普遍認同的定義:智能建筑以建筑為平臺,兼備通信、辦公設備自動化,集系統、結構、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化組合,提供一個高效、舒適、安全、便利的建筑環境。智能建筑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其功能要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補充內容。我國智能建筑專家、清華大學張瑞武教授在1997年6月廈門市建委主辦的“首屆智能建筑研討會”上,提出了以下比較完整的定義: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統集成方法,將智能型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現代建筑藝術有機結合,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建筑環境的優化組合,所獲得的投資合理,適合信息技術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特點的現代化建筑物。這是目前我國智能化研究的理論界所公認的最權威的定義。

3 建筑智能化發展歷程

1、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美國,智能建筑是建筑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84年1月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Hartford)建立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廈之后,大廈配有語言通信、文字處理、電子郵件、市場行情信息、科學計算和情報資料檢索等服務,實現自動化綜合管理,大樓內的空調、電梯、供水、防盜、防火及供配電系統等都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有效的控制。

2、美國誕生智能建筑之后,日本派出專家到美國詳盡考察,并且制定了智能設備、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發展計劃,成立了“建設省國家智能建筑專家委員會”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會”。1985年8月在東京青山建成了日本第一座智能大廈“本田青山大廈”。

3、西歐發展智能建筑基本與日本同步。1986~1989年間,倫敦的中心商務區進行了二戰之后最大規模的改造。英國是大西洋兩岸的交匯點,因此大批金融企業特別是保險業紛紛在倫敦設立機構,帶動了智能化辦公樓的需求。

4、法、德等國相繼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20世紀90年代初建成各有特色的智能建筑。

5、智能化辦公樓工作效率的提高,使當時處于經濟衰退中的西歐的失業狀況更加嚴重,進而導致對智能樓宇需求的下降。到1992年,倫敦就有110萬平方米的辦公樓空置。

6、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亞太地區經濟的活躍,使新加坡、中國臺北、中國香港、漢城、雅加達、吉隆坡和曼谷等大城市里,陸續建起一批高標準的智能化大樓。

7、泰國的智能化大樓普及率領先世界,20世紀80年代泰國新建的大樓60%為智能化大樓。

4 建筑智能化系統分類

在通常的設計當中,建筑智能化分為三個大系統:安全防范系統、通信及控制系統、多媒體系統,每個大系統內又包含了諸多的子系統。實現建筑智能化的目的:是為用戶創造一個安全、便捷、舒適、高效、合理的投資和低能耗的生活或工作環境,在建筑物內設置的任何設施與系統都要服從于這個目標,否則建筑智能化就失去意義了。

常見系統

(1)消防報警系統、計算機網絡、寬帶接入及增值服務

(2)閉路監控系統,無線轉發系統及無線對講系統

(3)停車場管理系統,音視頻系統

(4)樓宇自控系統,水電氣三表抄送系統

(5)背景音樂及緊急廣播系統,物業管理系統

(6)綜合布線系統,大屏幕顯示系統

(7)有線電視及衛星接收系統,機房裝修工程

5 建筑智能化的設計規范

設計規范在設計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國家制定的設計規范實際上就是建設單位與設計單位必須遵守的法規。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安全性,舒適性和使用性都無法保證。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與設備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員集中,設備昂貴,安全性就尤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須嚴格遵守設計規范。

6 結束語

智能建筑的發展正向著高效節能、生態環保、健康、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好的為人們提供更加便利、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緊緊圍繞“綠色、人文、科技”的主旋律,秉承“低碳、節能、環保”的理念。

篇5

2智能建筑的發展概況

智能建筑最初起源于西方,其開拓了新型的建筑設計方式。隨著智能建筑的迅速發展,其設計風格逐漸流傳到中國,在中國也得到了較好的傳播。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智能建筑最先出現在國外投資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業建筑,在設計過程中所采用的技術與設備是從國外進口的,雖然智能建筑的普及率不夠高,但是吸引了眾多建筑設計師的關注,而且一些設計單位、產品供應商以及業內學者專家積極響應,從某種意義上說,智能建筑設計有效地推動了當前建筑行業的發展。1995年中國工程建筑標準化協會通信工程委員會了《建筑與建筑綜合布線系統與設計規范》,這些都促進了通信網絡和辦公自動化系統在建筑中的應用。同時,智能建筑的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而且其劃分標準逐漸演變成智能建筑的規劃、設計與施工三級結構,這三中結構相互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對于智能建筑而言,其最開始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然后需要進行評估,判斷其是否具有設計的潛力,而且在這種潛力的背后能否進行有效的施工。這種三級結構通過合理的方式推動了當前智能建筑的逐步發展。智能建筑在發展過程中,房地產行業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并且一些房地產商已經意識到智能建筑的潛在價值。在九十年代后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開始批量進行智能建筑開發,并將建筑開發區域拓展到西部,同時在智能建筑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建筑設計師與施工隊伍,在這背后也潛存著一些隱患。為了避免智能建筑的非法發展,國家建筑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范智能建筑的不合理發展,這種不合理發展的規范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其質量標準。

3智能建筑的發展趨勢

3.1智能建筑的發展影響當前正處在信息時代,智能建筑會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前景廣闊,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未來建筑的發展格局。同時,國際社會合作與互融的趨勢明顯,對國際格局的影響也日益深刻,這將會對智能建筑的設計模式與管理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根據以往相關文獻的研究,筆者認為未來的建筑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會改變智能建筑的體系結構在信息技術全面發展以前,智能建筑的設計僅僅局限于傳統建筑的優勢功能,伴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發展,智能建筑的功能將傾向多元功能的開發,將建筑的居住功能向縱深方向拓展,實現智能建筑功能的智能操作。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智能建筑的改變不是體現在量的累積上,而是一種結構的革新,這種革新更多體現在內涵的改變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智能建筑的內在功能具備了機器人的實際操作程序,甚至超越了智能機器人的操作水平,人們在智能建筑中生活,能夠體驗到效率高、舒適性強。(2)管理制度的變革將會消除建筑智能化系統發展的障礙在智能建筑未有得到發展的時候,建筑管理制度傾向于市場化,以房地產市場的行情來調整管理方式。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智能建筑的高速發展迫切改變當前的管理方式,而且這種管理需要從體制上進行革新,改變以往束縛智能建筑發展的規章制度,真正將智能建筑的發展推向市場,使智能建筑的發展適應不同的市場信號,實現智能建筑的良性發展。同時,國家對智能建筑的管理更加注重人文因素的注入,根據智能建筑的發展情況,不斷優化自身的管理方式,為智能建筑的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3)建筑設計理念的更新促進人們對智能建筑服務模式的探究在智能建筑發展的初期,人們的建筑設計理念還停留在傳統的設計模式上,伴隨著智能建筑的發展,人們對建筑的設計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僅能夠促進當前智能建筑的發展,而且還能改變智能建筑的服務模式,以往智能建筑的服務模式僅僅依靠物業服務,而現在更加傾向于智能化的服務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提升服務效率,而且還大大提升了服務質量。

3.2智能建筑未來的演變進程伴隨著智能建筑技術的不斷提升,人們對智能建筑的認識更加具體,下面就其具體類型發展趨勢進行介紹。(1)智能化辦公樓隨著行政辦公效率的提升,行政辦公空間日益縮減,智能建筑在此類建筑上的發展趨勢較小,其所占比例為3%。但是智能化辦公樓對智能化的要求較其他類型的建筑物標準較高。根據以往相關研究,智能化辦公樓不僅能夠改善辦公環境,還能提高工作效率,而辦公效率的提升也能夠促進智能化建筑的發展。(2)智能化醫院智能化醫院更加依賴計算機網絡技術,這得力于計算機的診斷與處理功能存在較大的潛力,這種潛力能夠迅速提高信息儲存容量與運算順序。根據相關研究,計算機在開方、醫療、遠程會診等方面具有較快的效率。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醫學手術的涉及面較廣,其中包括醫學研究與醫學教育等。醫院智能化功能能夠帶動以醫院為代表的智能化建筑的發展。(3)智能化學校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深入,學校多數采用多媒體等電教化教學手段,這些都是智能化學校最原始的模型,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學校的教學手段更加傾向于智能化,而且智能化教學能夠發掘優勢潛力,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與拓展。由于信息化水平較高,學生對互聯網的依賴性較高,其更易采用智能化的操作手段進行實際演練。在一些智能化學校存在一種虛擬學校,是一種利用智能化技術進行全程教學,其中包括在線布置作業、批改答卷、討論教學、公布教學計劃等。(4)智能化公寓智能化公寓是指將住宅中各種通信設施與實際的運用功能進行較好的鏈接,這些鏈接可以與智能化公寓進行互動,實現公寓各種功能的展現。智能化公寓能夠為人們的起居生活提供優質的服務,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實現信息社會的創意生活。在表1中可以看出智能化公寓未來的發展趨勢較好,其所占的比例最高,這充分說明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智能化建筑的發展前景廣闊,與之對應的房地產行業也將迎來新的春天。

篇6

物聯網能將無處不在的末端設備和設施,通過各種無線、有線的或長或短距離的通訊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在內網(Intranet)、專網(Extranet)或互聯網(Internet)環境下,采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范、遠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萬物”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

融現代建筑技術與通信網絡技術等高科技于一體的智能建筑悄然興起,智能大廈、智能小區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其發展勢頭十分迅猛。而目前方興未艾的物聯網技術因其各種特性,引入到智能建筑中,必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一、什么是物聯網

物聯網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它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3個重要特征。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無處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設備(Devices)和設施(Facilities),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傳感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家庭智能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貼上RFID的各種資產(Assets)、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與車輛等“智能化物件或動物”或“智能塵埃”(Mote),通過各種無線/有線的長距離/短距離通訊網絡實現互聯互通(M2M)、應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范、遠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萬物”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

從技術架構上來看,物聯網可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感知層由各種傳感器以及傳感器網關構成,包括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二維碼標簽、RFID 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PS等感知終端。感知層的作用相當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膚等神經末梢,它是物聯網識別物體、采集信息的來源,其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采集信息。

網絡層由各種私有網絡、互聯網、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網絡管理系統和云計算平臺等組成,相當于人的神經中樞和大腦,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

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包括人、組織和其他系統)的接口,它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物聯網的行業特性主要體現在其應用領域內,目前綠色農業、工業監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遠程醫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環境監測等各個行業均有物聯網應用的嘗試,某些行業已經積累一些成功的案例。

二、什么是智能建筑

所謂智能建筑,就是給傳統建筑加上“靈敏”的神經系統和“聰明”的頭腦,以提高人們的居住質量,給住戶帶來多元化信息和安全、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在建筑業界流傳著“3A”的說法,即指BA(樓宇自動化)、OA(辦公室自動化)和CA(通訊自動化),“A”代表自動化,“A”(自動化)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和智能社區,代表著人們對工業自動化、家庭信息化和社區網絡化三個需求的階段。

智能建筑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國,并在美國得到了迅猛發展,不久,智能建筑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一浪高過一浪,在歐洲、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區迅速刮起了建智能建筑之風。據報道,智能建筑也經過了一個演變過程。上個世紀80年代初,大量采用電子技術的家用電器面市,當時人們稱之為住宅電子化;80年代中期,將家用電器、通信設備與安保防災設備各自獨立的功能綜合為一體后,形成了住宅自動化概念;80年代末,由于通信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對住宅中各種通信、家電、安保設備通過總線技術進行監視、控制與管理的商用系統,這在美國稱為智慧屋、在歐洲稱為時髦屋,日本建設省在推進智能建筑概念時,提出了家庭總線系統概念。

總之,智能建筑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是一套先進的樓宇設備控制系統,以營造一種溫馨、回歸大自然的生活環境。二是一套結構化布線系統,將整座大樓或整個小區的數據通信、語音通信、多媒體通信融為一體。三是一個現代化的通訊系統,以滿足現代信息社會高效率的工作需求。四是一個對大樓的強電設備和弱電系統進行統一監視和管理的系統集成平臺,為住戶提供良好的物業管理和一流服務。

我國智能建筑的起步較晚,但近幾年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相繼建起了具有相當水平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具體體現之一,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力度發展智能建筑,中國也把智能建筑的建設納入了重要的議程。權威專家認為,網絡技術、視頻技術、通信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使未來智能建筑正朝著集約化、系統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綠色、環保、節能是智能建筑發展的主流方向,另外,在智能建筑的建設中,應避免重技術、輕管理,重硬輕軟的情況,創造出以人為中心的數字化的高效家居及辦公環境。

三、物聯網對智能建筑的影響

當前智能建筑技術現狀,智能建筑包括了20-30個子系統;子系統分成兩大類:常規與專業應用;絕大部分常規類、幾乎全部專業應用類子系統均為網絡化、IP網絡化架構;建筑設備監控、安防、一卡通等已經構成ITP/IP網絡平臺上的集成融合子系統。一卡通包含很多內容,門禁、消費等等很多內容,現在融合起來了,變成一個集成融合子系統。智能建筑技術遍及各個行業,從傳統“弱點”發展成“綜合集成系統”;智能建筑技術遍及數字城市,是構建數字城市核心技術之一;智能建筑技術是構建綠色建筑的重要技術;標準與規范日趨完善。

物聯網對智能建筑技術影響無處不在;設備經過傳感器聯網技術遍及大部分子系統;可以說:很多子系統已經是準物聯網形態或已經是物聯網形態。什么叫物聯網形態,有三個方面內容,一部分是傳感器聯網,一部分是互聯網的協議棧,一部分是設備網站。現在很多子系統可以說已經是物聯網形態。例如智能家居、建筑設備監控、安防、一卡通、電子配線架、遠傳抄表、專業應用等系統。

智能建筑設備傳感器聯網方式:單向/雙向;單路/多路;TCP/IP網、非TCP/IP網;設備間無直接互動/直接互動。簡單例:遠傳抄表/一卡通/視頻監控等。復雜例:智能家居/建筑設備監控等。

智能建筑的物聯網形態,家居網連接了家電、安防、窗簾、遠傳表具。家居網可以是無線,可以是電力載波,也可以是以太網等等。大部分家居網里可能都不是TCP/IP支持的網絡。整個家居里面必須要有智能家居控制器來控制這些設備的聯網。每個家里面有一個智能家居控制器以后,到小區里可以通過以太網跟住戶連接起來,住戶也可以反饋自己家里一些情況。要么就是移動通信網,要么就是以太網。

什么叫做物聯網?我們知道物聯網里面一個最主要的核心部分是互聯網的協議,互聯網協議在住戶移動終端跟物業里,必須要瀏覽器跟服務器的訪問,如果B/S訪問模式必須要有一個服務器,服務器放在家居智能控制器里面,也就是說住戶的移動終端或者物業的終端,通過服務器就可以訪問到家居設備的運行情況,對它們進行控制。

四、物聯網在智能建筑系統中應用的可能性分析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其應用在智能建筑系統中已經成為可能,具體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件(設備)經傳感器聯網明顯地反映在智能家居、建筑設備監控、安防、一卡通、遠傳表、電子配線管理、智能照明、公共廣播、會議系統、機房以及某些專業應用等系統中。

2.以局域網作為內網是智能建筑的網絡層主要結構。

3.TCP/IP網絡平臺支撐設備的管理和監控。

4.實現管理和監控,瀏覽器和服務器(B/S)訪問模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B/S與客戶機/服務器(C/S)混合訪問模式。

5.智能建筑設備傳感/控制聯網方式實際開關量或模擬量、單向或雙向、單路或多路、TCP/IP支持的網或TCP/IP不直接支持的網、設備間無互動或設備間互動5個因素。

不同的子系統設備傳感器/控制聯網方式可能不同,其中模擬量、雙向、多路、非TCP/IP網、設備間互動的聯網方式比較復雜,建筑設備監控、智能家居、機房環境與設備監控等系統涉及的傳感/控制聯網就歸于此類情況。

6.“十二五”物聯網規劃所支持的重點應用領域與智能建筑關系密切。

五、智能建筑物聯網應用體系架構

智能建筑物聯網應用體系架構可細分成6層和公共技術共7部分。

1.智能建筑傳感與執行層。各子系統物件傳感相互協調,互不干擾。

2.短距離通信技術和協同處理層。涉及傳感器與執行器所連接的現場總線和通信技術,以及設備在現場總線網絡上的互動和協同處理。

3.網絡平臺層。對于智能建筑物聯網有關的子系統該層的內容幾乎全部是TCP/IP以太網平臺某些子系統需要建立移動通信網平臺。

4.網絡應用協議層。該層內容是TCP/IP網絡平臺所支持的應用協議如HTTP、FTP、MIME、SNMP、XML等。

5.服務支持層。該層內容包括數據資源和中間件等。

6.智能建筑應用層。對于智能建筑物聯網有關的子系統必須具備基于瀏覽器的B/S訪問模式的管理和監控功能。

7.公共技術。公共技術主要包括建立系統所需要的公共文件和服務如標志解析、信息安全、系統管理等。

六、物聯網應用在智能建筑中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1.物聯網應用的主要目標可認為是數字城市(目前稱感知城市)和行業智能化。國家“十二五”規劃物聯網鎖定的十大重點領域雖然遍及數字城市但與處于基層的智能建筑關系密切:智能家居領域本來是智能建筑的一部分;工業與自動化領域包括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設備監控子系統;環境與安全檢測領域落實到智能建筑中就是綠色建筑環保監測以及重要的安防系統;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醫療健康、金融與服務業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與這些領域中的智能建筑相關專業子系統物聯網應用有關。

2.物聯網的原文是Internet of Things但對于基于建筑物、基本由TCP/IP以太網內網支撐的智能建筑來說其物聯網架構不可能發展成由Internet來支撐即智能建筑領域的物件資源不太可能在互聯網上被共享。但是互聯網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應用協議(如瀏覽器、HTTP、Web Server、MIME、XML等)對智能建筑物聯網應用的支持極為重要。可以認為智能建筑物聯網物件資源的共享發生在互聯網協議支持的內網以太網平臺上。

3.智能建筑各個物聯網子系統的應用層采用B/S訪問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如下幾點:物聯網計算模式源于上一代互聯網計算模式顯然應用層的B/S訪問模式是主導隨著瀏覽器越來越強大的功能當前國內外智能建筑產品的應用層均走上全B/S之路替代了B/S與C/S混合模式。

便于構建物聯網架構的智能建筑集成系統。如果有關的子系統均為B/S訪問模式則形成智能建筑集成系統(BMS)新穎的物聯網架構是迎刃而解的事。便于向上融合。B/S訪問模式是智能建筑作為基層子系統融合到感知城市或(和)行業整體的物聯網架構中的重要技術支撐。云計算是當前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目標為了構建即將到來的智能建筑物聯網云計算平臺B/S訪問模式是必要的技術條件。如當前國內已有企業推出基于智能建筑云計算的能源管理系統以能源管理的云計算服務改變當前每個建筑孤島式的能源管理。智能建筑公共運維服務是智能建筑行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要實現該目標必須摒棄傳統智能建筑孤島式的運維模式。物聯網B/S訪問模式為智能建筑發展第三產業公共運維服務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智能建筑領域應用層的B/S訪問模式是發展智能建筑物聯網搜索引擎的決定性的技術條件。

篇7

引 言

火災對于智能建筑的影響較大,因此,智能建筑防火設計問題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火災是發生頻率較高的災害。無論電器設備、裝修材料、室內陳設都可能引發樓宇火災,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尤以高層和超高層建筑損失最大。所以,智能建筑的防火系統技術在高層及超高層的防火設計中得到了廣泛采用。

1 智能建筑及其特點

智能建筑的概念起源于美國,但是,至今,智能建筑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美國智能建筑學會定義“智能建筑”是將結構、系統服務、運營及其相互聯系全面綜合并達到最佳組合,所獲得的高效率、高功能與高舒適性的大樓。智能建筑一般具有三個條件:①采用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調節大樓內的各種設施,包括消防、保安、氣溫、濕度、燈光等,創造舒適的環境;②具有良好的通訊網絡設施;③可提供現代化對外通訊手段和辦公條件,可及時獲得全球性金融商業情報、科技情報和各種數據庫系統中的最新信息,有利于及時處理商貿業務的高速決策與競爭。綜合來講,智能建筑有以主幾個特點:①智能建筑是計算機和信息處理等高技術與建筑藝術的有機結合,可創造出安全,有宜于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益,舒適的辦公環境。②在建筑結構設計中采用開放式,大跨度框架結構,以滿足多種用戶對不同環境功能要求,并通過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SCS 或 PDS)全面實現建筑自動化(BA)、通訊自動化(CA)和辦公自動化(OA)。③利用新技術最大程度地節能,實現設備的最佳經濟運行,如火災監控系統采用環境自適應調整和消防設備優化控制,空調系統采用最佳啟停控制、設定值自控和節能優化控制等。④智能建筑隨各國經濟和文化背景不同而體現出差異,如美國主要發展出租型智能建筑,日本多為大企業自用的智能化辦公樓,泰國則更重于適應旅游需要的智能型建筑。⑤智能建筑隨高技術發展,而不斷完善功能。

2 智能建筑中火災監控系統的性能要求

首先,智能建筑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計形式以及它的劃分和設置,從設計而言一般分為三種:區域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集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控制中心報警系統。就以現在的智能建筑從其基本特點來看,最適應的方式是控制中心報警系統。從劃分和設置方面來看有探測區域的劃分與探測器的設置,報警區域的劃分和報警控制器的設置,消防連動設備及其控制。當然提出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它在聯接界面上智能建筑的適應性。其次,智能建筑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計要點是:根據被保護對象發生火災是燃燒的特點,確定火災探測器的類型;根據劃分報警區域設置區域報警控制器;根據消防設備確定聯動控制方式;根據防火滅火要求來確定按照火災探測器的總數和其他報警裝置(如手報)數量,確定火災報警控制器的總容量;根據防火要求的聯動控制方式確定報警和聯動的邏輯關系。最后還要考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與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通信自動化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的適應性。智能建筑的核心,是采用開放式大跨度框架結構和設置 3A 系統,其中,BA系統由火災監控系統、空調系統、保安系統等組成,智能建筑發生火警時,火災監控系統要及時探測、鑒別并啟動通訊系統自動對外報警,根據各樓層人員情況顯示最佳疏導、營救方案,同時,自動關閉不必要的電力系統和辦公系統,并根據火災狀況分配供水系統,啟動防排煙設施等。因此,從消防安全需要出發,智能建筑中火災監控系統應采用規范要求的控制中心報警系統模式,并應具備以下性能要求:①具有模擬量火災控測方式和總線制系統結構,現場火災控測器或傳感器能采集動態數據并有效傳輸;②火災報警可靠及時,誤報率低,系統工作穩定,兼容性強;③具有數據共享、電源與設備自動監控、網絡服務和消防設備優化管理功能;④具有良好的人機對話界面和系統軟件,綜合管理和服務能力強。智能建筑并不在于是否擁有最先進的火災監控系統、通訊系統、辦公系統、保安系統和空調系統,而在于這些系統在滿足智能建筑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是否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并發揮作用。

3 防排煙模塊控制框圖動設備及其控制

當然提出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它在聯接界面上智能建筑的適應性。其次,智能建筑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計要點是:根據被保護對象發生火災是燃燒的特點,確定火災探測器的類型;根據劃分報警區域設置區域報警控制器;根據消防設備確定聯動控制方式;根據防火滅火要求來確定按照火災探測器的總數和其他報警裝置(如手報)數量,確定火災報警控制器的總容量;根據防火要求的聯動控制方式確定報警和聯動的邏輯關系。最后還要考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與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通信自動化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的適應性。智能建筑的核心,是采用開放式大跨度框架結構和設置 3A 系統,其中,BA系統由火災監控系統、空調系統、保安系統等組成,智能建筑發生火警時,火災監控系統要及時探測、鑒別并啟動通訊系統自動對外報警,根據各樓層人員情況顯示最佳疏導、營救方案,同時,自動關閉不必要的電力系統和辦公系統,并根據火災狀況分配供水系統,啟動防排煙設施等。因此,從消防安全需要出發,智能建筑中火災監控系統應采用規范要求的控制中心報警系統模式,并應具備以下性能要求:①具有模擬量火災控測方式和總線制系統結構,現場火災控測器或傳感器能采集動態數據并有效傳輸;②火災報警可靠及時,誤報率低,系統工作穩定,兼容性強;③具有數據共享、電源與設備自動監控、網絡服務和消防設備優化管理功能;④具有良好的人機對話界面和系統軟件,綜合管理和服務能力強。智能建筑并不在于是否擁有最先進的火災監控系統、通訊系統、辦公系統、保安系統和空調系統,而在于這些系統在滿足智能建筑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是否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并發揮作用。3 智能技術在火災報警系統中的應用我國已建成或在建的高層建筑中,智能防火系統有較廣泛的應用,如北京光大大廈、長城飯店、交通部辦公樓、上海展覽中心、錦江飯店、廣東國際大廈等建筑已達到樓宇設備自動化,即實現中央電腦控制系統,其防火子系統亦采用集中智能型,具有設備監控和網絡通訊能力。

3.1 智能建筑火災探測技術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中,火災探測器的選用及其報警器的配合是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的關鍵。先介紹一種國外最新設計的新型分布式智能火災探測報警探頭,探頭自帶 CPU,具有智能型,能獨立地探測火災。據探測到的火災特點與探頭內儲的預置火災特性曲線參數進行比較,能準確地進行災探測、排除干擾,及時診斷判定、自動報警、選擇消防控制。另外,分布式智能火災探測系統,在每個火災探測器或火災傳感器上都有一個原始的微處理器代探測器的電子線路進行參數處理并進行必要的分析判斷,提高探測器的有效數據輸出。在智能建筑中,采用分布式智能火災探測系統,能較好地協調早期發現火災,消滅或消除誤報或不報現象,及時傳輸信息功能。

此探測器具有靈敏度自動調整、自動診斷、自動報警功能。內設的微處理器,實現探測器本身對信號進行不間斷的真正智能模擬處理,當靈敏度閾值超出允許范圍時,自動進行干擾參數計算,調整報警靈敏點,使之適應探測器所處環境,完成靈敏度自動調我自動診斷功能是采用綜合診斷方式進行預防性維護,通過自動修正檢測值,確保對探測器電氣性能進行診斷,確定老化程度;自動報警功能是通過自動修正靈敏度、補償環境條件變化,消除干擾和集灰影響,使其長期內免維護,當自動修正無法滿足要求時,發出報警信號,提醒維護。

3.2 智能型數據總線布置

篇8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前言

建筑物中的信息傳輸系統越來越龐大,傳統的布線系統各自獨立而互不兼容,已經無法滿足建筑物中通信的需要。綜合布線系統是與智能化建筑同時發展起來的多學科交叉的新領域,它將智能建筑的信息系統融合在一起,采用結構化、模塊化的設計思想,統一安裝,具有兼容、開放、靈活、可靠、先進和經濟等特點。智能建筑性能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智能建筑物內綜合布線系統的技術設計和施工質量。綜合布線系統是整個智能建筑的核心部分,加強對綜合布線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

二、綜合布線系統的概念與特點

建筑物或者建筑群綜合布線系統也稱開放式布線系統。綜合布線系統依據諸節點的地理分配狀況、網絡配置狀況和傳遞信息要求,安裝相適應的布線基質和連接設施,從而便于對整個網絡的連接、維護和管理等。綜合起來,綜合布線系統表現出如下的功能特點:

1. 先進性。綜合布線很好地消除了過去布線模式隱藏的諸多缺點。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急切地要求共享信息資源,特別是以電話業務為標志的通信網逐步被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取代,人們相當看重可以同時傳輸語音、數據和視頻的集成通信網。可見,綜合布線系統替代單一、高價、復雜的傳統布線系統,是符合信息時代的潮流,與歷史發展的趨勢相適應。

2.開放性。過去的布線系統,一旦用戶選擇了一種設備,相應地就固定了與之相匹配的布線方式及傳輸介質。一旦更換成新的設備,相應地就要更換原來的布線。可以預料,在完成施工的建筑物

內,這種改變是相當有難度的,要耗費大量投資。

3.可靠性。綜合布線使用高質量的材質,采用組合壓接的方法,建造一套高水平的信息傳輸線路。全部線纜和相關元件均經過ISO認證,使用專業儀器調試每條線路的鏈路阻抗和衰減率,從而使電氣性能的可靠性得到保證。系統的布線完全使用點到點對接,無論哪條線路出現都不會給其他線路的運行造成影響。這讓線路的運行和保養及問題檢修變的簡單快捷,因而使應用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得到保證。

4.靈活性

綜合布線的傳輸線纜及有關零部件符合通用標準,而且使用模塊化設計方案。因而,各個通道間具有通用性。任何一條通道都支持終端、以太網工作站和令牌網工作站。開通和改變設備無需變更布線,簡單地增減要使用的設備,并于配線架上采取相應的跳線管理,就可以達到目的。

三、綜合布線系統與智能建筑的關系

近年來信息化大潮不斷襲來,社會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建筑物作為人們工作生活的主要場所必然需要為人們獲取和處理信息提供必要的條件。所以傳統的基本土建加供電線路加語音線路的建筑物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一種新的建筑物———智能建筑進入人們的視野。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 簡稱 IB)起源于上個世紀 80年代的美國。美國智能建筑學會 (AIBI:American IntelligenceBuilding Institute) 給出的定義為“:智能建筑是將結構,系統服務,運營及其相互聯系全面綜合,并達到最佳組合,所獲得的高效率,高功能與舒適性的大樓,

綜合布線系統是智能建筑的大腦,屬于智能建筑的基礎部分和關鍵設施,和建筑工程的前期設計、施工過程及后期的維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主要由綜合布線系統體現出來。在評估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時,并不是評估建筑物是否巍峨聳立、是否具有新奇的外觀,同時也不評是否具有華麗堂皇的裝修和齊全的設備,重要是評估建筑物中的綜合布線系統的配線水平,例如是否具有成套的設備、是否具有完備的技術、是否具有合理分布的網絡、是否具有良好的工程質量,這些才是影響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的關鍵部分。智能建筑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是綜合布線系統。

2.綜合布線系統是智能建筑不可或缺的根基,這樣智能建筑才可以更好地做到智能化,綜合布線系統將智能建筑內的各種現代化通訊設備設施連接起來,構成一整套完備的系統,從而滿足高度智能化的需求。因為綜合布線系統可以滿足諸多現代設施的需求及以后的發展,具有先進性、開放性、靈活性等諸多特點,因此它是保證智能建筑高效優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根基設施之一。只有裝備了綜合布線系統的建筑物,才有可能做到智能化,這是設計智能建筑的重中之重。

四、智能建筑綜合布線系統設計方法探討

1.設計工作區子系統

設計工作區子系統時,應將信息插座安裝在墻面或地面上,同時要有單孔和雙孔兩類。數據插座要是屏蔽嵌入式插座,這樣高速網絡設備所接的每個數據插座都具有金屬屏蔽殼且能夠良好接地。數據插座應是RJ45插座,能以大于15mbP/s的速度傳輸信息,各類型終端設備依靠RJ45的標準跳線能夠快捷地與數據插座連接。工作區子系統遵循甲級標準,具備“端口保護裝置”(也就是數據鎖),隔離各類信號,不會因插錯插座而損壞設備。

2. 設計干線子系統

干線子系統是指智能建筑物內的主干電纜的路由,將主配線架和分配線架,及其他設備相互連接起來。設計的干線傳輸不僅適應當下的需求,還要滿足今后的發展。分布干線子系統時要使用能保證干線線纜最短、最可靠和花費最少的路由。在干線子系統的施工過程中,要留下少量線纜用作冗余通道,這樣保證了綜合布線系統能夠擴展。

3. 屏蔽布線

當系統對電磁兼容性有較高的要求時,或者網絡安全保密的需要,應采用屏蔽布線系統。當采用屏蔽布線系統設計時,除布線電纜采用屏蔽電纜外,連接器件、跳線、設備電纜等都應是屏蔽,并保證系統屏蔽的連續性。

4.布線長度要求

綜合布線信道長度:水平電纜或水平光纜最大長度為 90m,最長10m 的跳線和設備纜線及最多 4 個的連接器件組成;綜合布線永久鏈路長度:水平纜線最大長度為 90m及 3 個連接器件。綜合布線水平纜線與建筑物主干纜線及建筑群主干纜線之和所構成的信道的總長度不應大于 2000m。

5. 電氣防護與接地

綜合布線和電力電纜的間距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與電氣設備的最小凈距離也應符合相關規定。宜采用公用的接地系統,當采用單獨的接地系統時,接地電阻不應大于 4 歐姆。當綜合布線系統路由上存在干擾源,且不能滿足最小凈距離要求時,宜采用金屬管線進行屏蔽或采用屏蔽布線系統及光纜布線系統。

6.綜合布線系統測試

綜合布線系統測試分為認證測試和驗證測試。認證測試是以綜合布線鏈路標準為依據,對布線鏈路進行測試。目前認證測試的標準主要采用美國國家標準協會 TIA/EIA 的TSB- 67《現場測試非屏蔽雙絞線電纜布線系統傳輸性能技術規范》,它敘述和規定了電纜布線的現場測試內容、方法和對儀表精度要求。主要用基本鏈路和通道兩種測試鏈路結構。目前通常使用的認證測試儀是福祿克公司的DSP- 4x00 數字式電纜測試儀,主要測試的參數是接線、長度、衰減、近端串擾、衰減與串擾比、傳輸延遲和延遲偏離、回波損耗等。

五、結束語

綜合布線系統具有先進性、可靠性、開放性、靈活性,是智能建筑的根基,做好智能建筑中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要做好工作區間子系統設計和干線子系統設計。

參考文獻:

[1]楊威 董一方 智能建筑綜合布線系統設計方法 [期刊論文] 《中國勘察設計》 -2008年6期

[2]于昆倫 智能建筑中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 [期刊論文] 《低壓電器》 ISTIC PKU -2009年16期

[3]陽莉 胡嘉,智能建筑的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 [會議論文] 2000 - 重慶市電機工程學會2000年學術會議

篇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deas,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 economy continues to improve and gradually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becom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field of a critical philosophy. A style of architecture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s this stag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the most common, the design idea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lligent degree. In this paper, de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analysis, it will offer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work.

[keyword] intelligent building; office buil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om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前言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技術應用的日益廣泛,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逐步采用了智能化方式,這也是現代化建筑形式智能化、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今天,建筑物的發展可謂是經過了電氣化階段、自動化階段和智能化階段。其中,智能建筑是集現代科學技術和建筑物中各個結構、設備和管理應用為一體的綜合性結構。在建筑設計中,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最先進的設備為手段實現高效、節能、舒適的建筑設計是建筑設計師關注的焦點。辦公樓作為當前建筑中的主要形式,集電子技術、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為一體設計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建筑物使用功能,更是增加建筑物的美觀性。

2、智能辦公建筑概述

辦公建筑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而形成的產物,它是政府部門、企業單位、個人企業等進行辦公的建筑物。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在智能化領域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智能化建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辦公建筑當中,為了打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引入智能化至關重要。所謂智能化辦公建筑也就是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以及先進的管理措施來對辦公建筑的各種電器設備進行管理,使智能化建筑電器設備在辦公建筑內部進行自動化、信息化管理,這就提高了人們在工作中的舒適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3、智能化建筑的起源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美國是最早對智能化建筑定義的國家。智能化建筑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發展能夠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水平。目前,現代化技術水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計算機的發展與普及、自動化控制系統、通信技術手段等等。在建造智能化建筑的過程中,只有將上述幾種技術水平的發展巧妙的融入到工程建設中,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達到智能化的效果。智能化辦公建筑的實質是一種弱電系統,其范圍要比弱電系統工程要廣。智能化建筑主要是根據弱電系統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運用所存在的設計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來充分發揮建筑物的使用價值以及使用功能,著給智能化建筑的弱電系統工程技術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現代化技術水平的提高,智能化建筑正在不斷的改善與發展,從而使人們接受。

4、智能化系統設計

在智能辦公建筑的設計中,需要將智能化集成系統與信息系統合理結合起來,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與方法實現良好的辦公智能化設計效果。并且在施工設計中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來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優化,以此來提高辦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

4.1智能化集成系統的應用為了能夠促使智能辦公建筑設計實現合理優化,在設計中應當適當引入智能化集成系統,并利用這個系統的功能作用來提高設計的實用性水平,以此來使建筑設計達到預期的功能作用,保證提高智能化集成系統能夠實現安全的運行效果。提高使用者的滿意程度。

4.2信息系統應用

在智能建筑的施工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一般體現在對建筑的通信接入系統、信息網絡系統以及其他信息系統中,對于辦公建筑來講,由于其需要接收與傳遞的信息較多,為此必須要設計一套符合辦公建筑運行要求的信息系統,以確保用戶在使用智能辦公建筑時能夠充分享受到信息系統所帶來的便捷服務,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因信息傳遞緩慢而浪費的時間。同時,若要能夠進一步提高智能辦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也可以再配置一些衛星通信系統和衛星保護系統來輔助信息管理系統,從而進一步保證信息傳遞的安全高效。

在進行辦公建筑中,所接入的通信系統通常都是依據該建筑的辦公業務類型以及辦公實際的需要來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而在建筑中進行專用通訊網絡或者公用通訊網絡進行安裝時,應該最大限度的防止網絡因為某些原因而出現混亂,保障網絡穩定運行,從而減少辦公工作受到網絡影響的可能性。

行政辦公樓在進行系統和信息設施安裝的過程中,必須要先對各個位置的線路布置進行科學的分析,在布線的過程中,布線系數必須要能夠充分的滿足該建筑樓宇內不同種類信息能夠安全的傳遞,最大限度保證信息在線路中進行傳遞可靠性、高效性的要求。還需要在工作中對各項業務進行科學的管理和規定,根據辦公的實際需要來選擇能夠滿足當前工作要求的纜線和配置柜。

5、智能辦公建筑設計策劃影響

設計師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完全保證設計能夠符合建筑智能化的相關標準,從實際要求出發,對各種類型的設備進行嚴格控制,防止設備的變動對建筑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及對智能化建筑設計帶來的不利因素。從建筑規模上來看,通常需要結合建筑實際規模以及建筑實際的構造情況來進行智能設計,從而使得智能建筑能夠更加的實用與經濟。設計智能建筑的一個主要宗旨就是為了創造出一個較為舒適的工作環境,減少建筑對環境的污染,改善周圍環境的質量,因此在進行智能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還必須要注意環境對建筑造成的影響因素。

6、結束語

辦公樓的智能化系統設計經常面臨著需求、標準和費用的矛盾,特別是等待出售或者出租的辦公樓,其中存在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容易音響智能化系統的配置和設置,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根據不同的使用對象,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之下使得系統設計更加優化、合理和經濟。

篇10

國家建設部于2006年12月29日第536號公告,批準《智能建筑設計標準》為國家標準,編號GB/T50314-2006,自2007年7月1日起實施。原《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0同時廢止。建設部于2007年4月6日第619號和第620號公告,內容分別是: 批準《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為國家標準,編號GB 50311-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實施,原《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T 50311-2000同時廢止; 批準《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為國家標準,編號GB 50312-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實施。原《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GB/T 50312-2000同時廢止。

智能建筑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是建筑系統自動化更高級的發展形式,它將建筑、通信、計算機網絡和監控等各方面的先進技術相互融合、集成為最優化的整體。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內進行信息管理和對信息綜合利用的能力,這個能力涵蓋了對信息的收集與利用、對信息的分析與處理以及信息之間的交換與共享。

智能建筑是建筑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房地產投資開發的主導方向。

走向規范化

信息時代,智能建筑作為數字城市形象工程的基礎,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在我國,伴隨著智能樓宇與智能小區的興起,與之相關聯的研討會、展示會此起彼伏,報刊、電臺等傳媒也爭相宣傳。以前開發商還把樓盤配有智能化系統當做賣點,而現在沒有智能化系統則成為了缺點,不論是居住園區,還是大廈的建設,都把智能化系統當做基本配置。也正因為如此,對智能建筑的規范化發展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在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建設部編制的《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中,就已經提出了樓宇自動化和辦公自動化,對智能建筑理念和各種系統有了比較全面的涉及。當時人們對建筑智能化的理解主要是將電話、有線電視系統接到建筑物中,同時利用計算機對建筑物中的機電設備進行控制和管理。各個系統是獨立的、沒有聯系的,與建筑結合也不密切。

隨著綜合布線技術的引入,在建筑物內部為語音和數據的傳輸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加強了信息技術與建筑功能的結合,對智能建筑的發展和普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1995年,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通信工程委員會了《建筑與建筑綜合布線系統和設計規范》,促進了通信網絡和辦公自動化系統在建筑中的應用。同年上海正式頒發了地方標準《智能建筑設計標準》(DBJ08-47-95),它根據不同的需求,把智能建筑劃分為三級,為智能建筑規劃、設計和施工提供了依據,推動了智能建筑的發展。90年代,為規范智能建筑行業發展,國家還出臺了《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范》(GB50174-93)、《民用閉路電視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T50198-94)、《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116-98)、《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ll6―92)等國家標準。

市場推動力

智能建筑的另一個重要推動力量來自房地產開發商。在90年代房地產開發熱潮中,房地產開發商在還沒有完全弄清智能建筑要領的時候,發現了智能建筑這個標簽的商業價值,于是“智能大廈”、“3A建筑”、“5A建筑”、甚至“7A建筑”的名詞頻繁出現在他們促銷廣告中,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國普及起來。我國東部沿海一帶新建的高層建筑幾乎全都自稱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中西部擴展。迅速膨脹的市場在鍛煉和培養一支智能建筑設計和施工隊伍的同時,也出現一些不規范的現象,智能建筑的工程質量也出現一些隱患。

為此,國家建設部在1997年頒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管理暫行規定》,在1998年10月又頒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和系統集成專項資質管理暫行辦法》以及與之相應的《執業資質標準》兩個法令。這兩個法令規定了承擔智能建筑設計和系統集成的資格,實際上是對市場準入的標準,它禁止一切不符標準、不具實力、沒有業績的不合格企業進入市場,以確保市場的秩序和產品的質量。

我國對智能建筑的深化利用是開發了智能小區。在上世紀末,智能住宅小區建設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在住宅小區應用信息技術主要是為住戶提供先進的管理手段,安全的居住環境和便捷的通信娛樂工具。這和以公共建筑如酒店、寫字樓、醫院、體育館等為主的智能建筑有很大的不同。

推動智能化住宅小區建設的主角是電信運營商,它們試圖通過投資建設一個到達各家各戶的寬帶網絡,開展各種增值服務,如: 電子商務、網上娛樂、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及其他各種數據傳輸和通信業務等,并用這些增值服務來回收投資。于是開發商和住戶便享受起這個“免費的晚餐”,一個遍及全國的“寬帶熱”正在各地興起。各種類型的公司紛紛加入這場“圈地”運動中,惡性競爭頻頻發生,甚至有些住宅小區幾套寬帶網絡同時建設。

引入務實思想

雖然有人對這種發展建筑智能化的思路持懷疑態度,但這并不影響“寬帶網”成為建筑智能化行業,乃至房地產行業最熱門的話題。

于是有人對智能建筑進行新的解釋和理解,認為建筑智能化就是通過接入到各種建筑的寬帶網絡,為生活和工作在這些建筑內的人們提供各種人們需要的智能化信息服務業務,用戶通過這個網絡接收和傳送各種語音、數據和視頻信號,滿足人們信息交流、安全保障、環境監測和物業管理的需要。

如果把綜合布線當做智能建筑的全部,顯然過于簡單化了。但另一方面,如果對智能建筑不分對象和實際需要,盲目追求智能建筑一體化集成,則又過于復雜化。針對智能建筑系統集成這個關鍵問題,建設部建筑智能化文化教育工作專家委員會于1999年在北京舉辦了“智能建筑系統集成高峰論壇”。

與會代表就智能建筑系統集成的必要性、如何進行系統集成等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有關代表提出了系統集成應該主要是以樓宇自控系統為主的系統集成,以及利用開放標準進行系統集成的觀點。這些觀點在后來的系統集成實踐中成為主要指導思想,它標志著我國智能建筑建設從盲目追求智能化、貪大求全轉向務實。

這種務實的思想,在國家建設部于2000年出臺的《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0)、《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線工程設計規范》(GB/T 50311-2000)和《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線工程驗收規范》(GB/T 50312-2000)三個國家標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003年7月1日,建設部頒布國家標準《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 50339-2003),2004年頒布《安全防范工程技術規范》(GB50348-2004)和《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GB-500343-2004)。這些國家級標準規范的制定和在實踐中貫徹執行為我國智能建筑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保證。

再次深化內涵

當前,在智能建筑領域里,開放性控制網絡技術正在向標準化、廣域化、可移植性、可擴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發展。隨著智能建筑技術的高速發展,2000版有關智能建筑設計和綜合布線的三個國家標準的不足之處逐漸顯露出來。為此,建設部組織相關專家對這三個國家標準進行了修訂,并于今年開始實施修訂后的新版國家標準。

根據2000版智能建筑設計標準的規定,除住宅外的智能建筑中各智能化系統按功能、投資、管理三個方面分為甲、乙、丙三級,還要按子系統列出一般規定、設計要素(要求)和設計標準(功能及配置要求)。

新版智能建筑設計標準比2000版有了顯著的改進,給“智能建筑”定義予以新的內涵,在內容上進行了技術提升和補充完善,著重于增強科技功能、提升應用價值,使文件更加全面、深入、完整; 適應面更廣,適用于各類功能建筑; 文件表達更規范,系統的技術性更合理,對智能化系統的要求偏重于系統功能; 系統的界面更清晰,“綜合布線”歸入“信息設施系統”中; 系統技術覆蓋更全面,增加“機房工程”; 系統的技術更完整,重視抗干擾的技術措施; 系統的應用立意更高,提高到建筑設備管理需要,以確保智能建筑工程技術的實用性、先進性、可靠性,工程投資的經濟性和合理性,以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新版《智能建筑設計標準》按照各類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類,以達到全面、科學、合理,使之更有效地滿足各類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的要求。除了對智能建筑共性的設計要素規定外,突出針對辦公、商業、醫院、文化、媒體、體育、交通、學校、住宅、工業等各類建筑分門別類地進行了關鍵點的描述,對于哪類建筑應該達到哪種智能化建筑標準,嘗試著給出了比較明確的指導性意見,大大增加設計過程的參考價值和實際的可操作性。

更細致的規范

在2000版有關綜合布線工程設計和驗收的兩個國家標準中,明確規定綜合布線系統的設施及管線的建設,應納入建筑與建筑群相應的規劃之中。綜合布線系統應與智能建筑辦公自動化(OAS)、通信自動化(CAS)、建筑設備自動化(BAS)等系統統籌規劃,按照各種信息的傳輸要求做到合理使用,并應符合相關的標準。智能建筑工程設計中必須選用符合國家有關技術標準的定型產品。未經國家認可的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鑒定為合格的設備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建設工程中使用。

新版有關綜合布線的國家標準是在2000版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提高,以5E和6類、光纖布線系統內容為主,與國際標準ISO11801-2002E接軌,在符合國家法規政策的精神要求的前提下,對2000版國家標準進行了一系列的修訂、補充和完善。

新版《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中系統指標分為建議性和需要執行的兩種,系統配置等級與產品類別的應用分為七個部分。新規范明確規定了系統安裝設計中纜線布放管槽利用率與彎曲半徑,電信間、設備間、進線間等工藝要求; 防火纜線選用的重點在于所符合的測試標準規定的等級,而不完全取決于纜線所選用的護套絕緣材料,易燃區域和豎井內布放的纜線應阻燃; 對應列出了國際、北美、歐洲的纜線防火測試標準,不同的纜線布放方式和環境空間條件等。

新版《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的內容包括檢測工具及儀表精度檢查,工程檢驗項目及內容表; 纜線的長度及電氣特性抽測,工程電氣測試(基本鏈路、永久鏈路、信道的測試連接模型)技術指標和光纖鏈路測試指標值及衰耗的計算公式; 纜線的布放及保護措施要求符合設計要求; 纜線終接(接線圖、預留長度)測試指標; 以及工程驗收的評判標準和文檔管理要求等。

有關智能建筑設計、綜合布線系統設計和驗收的三部修訂版國家標準的推出,對我國智能建筑產業發展將起到更顯著的指導作用,對貫徹國家關于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和努力創建“綠色”建筑等系列方針政策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作為我國智能建筑工程設計和實施中首選的技術標準文件,對促進我國智能建筑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被智能建筑行業廣泛認可,被認為是中國智能建筑產業發展史上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

國外智能大廈的發展情況

智能化建筑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1984年1月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廈,它是將一座舊金融大廈進行改造,定名為“都市大廈”。這座38層高,總建筑面積達十萬多平方米的大建筑,使該大廈不必自選購置設備,便可獲得語言通信、文字處理、電子郵件、市場行情信息、科學計算和情報資料檢索等服務。此外大廈實現了自動化綜合管理,對樓內的空調、供水、防火、防盜、供配電系統等均實現電腦控制,使客戶真正感到舒適、方便和安全。

日本從1985年開始建智能大廈,并制定了從智能設備、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發展計劃,成立了“建設省國家智能建筑專家委員會”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會”。新加坡政府為推廣智能建筑,撥巨資進行專項研究,計劃建成“智能城市花園”。印度于1995年起在加爾各答的鹽湖城開始建設“智能城”。英、法、德等國也相繼在發展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

鏈接:中國智能建筑產業發展的四個階段

上世紀80年代末,智能建筑在我國起步。一般認為“北京發展大廈”可以算是我國的第一棟智能建筑,因為它從1989年建造開始就有了明確的智能化目標。

從總體上看,我國建筑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建筑智能化技術主要為單一功能專用系統。如出入口監控、閉路電視監控、空調設備監控、水電設備監控、消防設備監控、停車場管理、數據處理、統計報表、無線電話、對講系統、衛星電視、共用天線、廣播音響、有線電話等。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建筑智能化技術發展為多功能系統。包括結構化綜合布線、技術安全防范系統、樓宇自控系統、消防報警、通信及聯動系統、停車場系統、文本數據處理系統、無線通信系統、有線通信系統等。

篇11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工業控制技術等概念的不斷出現和深化而出現的新的概念。隨著新興房地產事業的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伴隨著居民對于智能建筑的新的需求。這種智能建筑是指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以及計算機等先進技術為基礎的,通過對于智能樓宇的相關設備進行技術的發展和管理綜合,以智能郵電建筑系統來實現對于整個建筑的管理和控制的。

一、智能樓宇管理系統使用背景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城市信息化的浪潮,作為城市網絡信息管理的新的概念,智能樓宇或者智能建筑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針對這個概念,根據美國的智能建筑學會的觀點認為:智能樓宇是指經營、裝備、服務和建筑這四種要素相互結合、相互優化以及綜合使用而達到的一種最優的效果,繼而為民眾帶來一種高功能、高舒適以及高效率的現代建筑。

對于建筑物來說,一旦投入運營,就必須考慮到以后的管理和經營問題。建筑物本身以及其組成部分都是有自身的壽命的,所以及時的做好建筑物以及附屬部分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保證企業效益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關乎到普通民眾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

目前,實現系統的集成管理是管理系統發展的主要目標和要求。這不僅出現在工業控制、設備工程、管理領域以及先進制造各個方面。因為智能樓宇的開發和利用會緊密的影響到各行業的技術人員、企業家,同時也會提高出售房產的成交率。其市場的發展前景以及效益是十分吸引和有意義的。

建筑業作為中國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市場的行業,而且目前國內房價一直走高的趨勢,進一步的開發先進智能的樓宇建筑,通過利用互聯網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綜合管理建筑物。使得智能樓宇的管理更加系統化、科學化以及規范化。

二、智能建筑相關管理在國外的發展

隨著信息產業化的不斷的深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行業,而國民經濟的生活生產都離不開建筑物,因而運用先進的管理互聯網控制技術來控制我們的建筑物的相關管理,也是更加科學和有必要的。全球化的深入也不斷深入,對于起源于80年代的美國智能建筑,通過近幾十年的發展,跨國公司之間的技術合作與交流,大大提高了智能建筑的信息化管理。

這座最早的智能大廈總的建筑面積達到了10萬多平方米,有38層之高。針對內部的客戶都不需要自帶相關的辦公設備,便可以方便的得到電子郵件、文字處理、語言通訊、科學計算、市場行情以及情報資料等一些所需要的檢索信息。同時大廈內部的防火、防盜、供水、供電以及空調等公用的設備都實現了由電腦操作控制,使得整個大廈內部的管理更加的便捷、科學。這對這種先進的智能管理建筑的技術也紛紛的被世界上其他的發達的和發展中的國家所引進并開始投入使用。美國在90年代又開始研發實施其信息高速公路的研發。據相關的統計顯示美國目前改建以及興建的辦公樓大概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是智能樓宇建筑。

所謂的4C技術主要是指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圖形顯示技術,他們同時也是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的特點和標志。我們通過相關的實踐和研究將4C技術綜合運用到智能樓宇建筑中,從而實現建筑物內部的綜合智能化管理,主要包括智能化的商業中心、智能化管理的廠房以及智能化管理的辦公室等。

在全球化經濟浪潮的推動下,亞洲整體經濟的發展水平也是不斷的提高。同時建筑業也在近十年的發展中不斷的興起并且占據著交易市場的重要的份額。繼而引進發達國家的智能化建筑也是發展建筑行業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韓國、日本、中國的港臺地區以及印度等一些亞洲國家,都成為了世界智能建筑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推動力。

三、智能建筑系統集成的實現

作為建筑物一旦投入使用就必然會面臨著使用壽命和保養問題。為了保證智能設備中的管理設施的高校運行和使用,提高其使用的效益,就必須加強對于智能化管理的集成。必然也要用到相關的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為智能建筑的三大系統主要是指通訊自動化系統、設備自動化以及辦公自動化三大系統,以這三項智能化的系統為基礎,通過結合數據庫技術以及網絡相關的技術繼而可以實現對于整個樓宇的系統化、科學化的管理。

作為計算機網絡中的系統集成,主要是包括網絡集成、設備集成以及應用集成三個方面。同時隨著智能化樓宇的發展和深化,繼而也促進了信息集成化的進程和使用范圍。而智能化樓宇的四大系統主要是指應用軟件系統、多媒體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絡系統、弱電系統四個主要部分。

四、中國智能建筑的發展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深入以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不斷的發展和進步,我國的市場也不斷走向世界。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經驗來進行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條件。同時也是提高我國市場化的重要保證。

近年來,國內的房地產行業不斷呈現走高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建筑出現,同樣居民的需求量也不斷地增加。對于智能化建筑同樣也是世界市場化推動,進而也同樣帶動了我國國內市場的需求。我國的智能化建筑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主要的有深圳的地王大廈、南京的金鷹國際商城、上海的金貿大廈等等,最初的雛形則是在北京。據相關的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已經擁有大概2300多座智能化建筑。而目前國內的智能化建筑市場也不斷由智能大廈轉向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比如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體育場、音樂廳、博物館以及會展中心等。

由于我國智能化建筑發展起步較晚,因而在目前的建筑行業中還存在還多的問題和不足。建筑物內部的智能化管理相對的落后。主要總結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設計方、家住房以及物業方三個方面的管理的脫節,作為同樣是一座建筑物的三個主要施工管理方面,必須應該做到相關的數據以及管理上相互的溝通以及合作,才能保證整個樓宇的信息化管理方便的運行。再者是一些物業管理部門的管理上的漏洞。相關的管理人員并沒有經過嚴格的運行系統的培訓,導致了智能設備的管理浪費,同時對于建筑物使用者也存在很多的使用隱患。再者是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單純的認為只要是智能管理的設備正常運行,就能夠保證智能化管理的正常進行。并沒有意識到物業管理環境的條件良好才是真正保障智能化管理的重要條件。

總結:

針對智能化樓宇的系統集成管理,我國由于發展的時間較短,因而還存在還多的問題和不足,這必然要求相關的建筑行業專業人士積極的吸取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改進我們目前智能建筑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和不足。加強建筑行業中相關部門之間的連心和合作,真正的實現智能管理的一體化進程。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智能化。只有這樣才真正的能夠方便民眾的使用,真正的實現智能化建筑應該有的便民條件。

參考文獻:

[1] 徐利梅,童明俶.現場總線及其在樓宇自控系統中的應用[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09(07)

首页欧美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日韩| 久热国产视频| 99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演员| 欧美最近摘花xxxx摘花| 日韩精品自拍偷拍|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精选视频| 色天天色综合| 在线视频超级|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看|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一本大道伊人av久久综合| 免费中文字幕av| 欧美在线观看成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高清更新| 热久久99这里有精品| 日韩毛片在线看|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麻豆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wwww|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人视频| eeuss性xxxxxx电影| 无国产精品白浆是免费| 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a成v人在线播放| 亚洲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xxxx视频| 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久久国产日韩欧美|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久久久精品亚洲|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电影视频| 欧美又粗又大又爽| 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久精品影视| av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看|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噜噜噜躁狠狠躁狠狠精品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国产偷自在线观看| 日韩av片子| 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成人影院天天5g天天爽无毒影院 | 欧美大片一区|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色就是色| 欧洲专线二区三区|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精品| 日韩精品电影|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三| 自产国语精品视频| 亚洲性图久久|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 国产一区91精品张津瑜| 成人av免费在线观看| youjizz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第一页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户外露出 | av成人在线看| 亚洲欧美一级| 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 日韩电影一区| 黄色国产精品| 蜜桃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羞羞影院免费观看| 中文成人综合网|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bt|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按摩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麻豆成人在线看| 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视| 色哺乳xxxxhd奶水米仓惠香| 苍井空浴缸大战猛男120分钟| 日韩精品xxx|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影视|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暖暖影院日本高清...免费| 久热久精久品这里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资源网在线观看| 福利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av|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vr| 综合在线观看色|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欧美美女操人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欧美xxxx中国|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成人av | 婷婷成人综合网| 日韩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导航| 午夜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片久久| 亚洲在线偷拍自拍| 黄色高清在线观看| 快播电影网址老女人久久| 四季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很污很色的| 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蜜桃|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网址|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1000| 婷婷综合国产| 麻豆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下载|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免费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中文字幕av久久爽一区| 2018中文字幕在线| aiai在线| 久久久综合色|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日韩电影网在线| 亚洲影影院av| 日本xxxx黄色| 亚洲欧美一二三区| av先锋资源| 亚洲18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9191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播放| 天堂av2020| www.av在线.com| 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不卡|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综合| 中文字幕日韩高清| 激情视频小说图片| 午夜偷拍福利视频| 91大神在线资源观看无广告|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欧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免费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男人天堂一区| 91av在线播放视频|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噜久久图片 | 欧美理论在线观看| 久久裸体网站| 婷婷国产v国产偷v亚洲高清| 日韩美女在线播放|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仙踪林| 亚洲图区综合| 丁香花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伊人久久综合视频| 视频在线91| 综合天堂av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性高潮在线| www.成人av| 一区视频免费观看| 丁香六月婷婷| 天天综合一区| 欧美精品第1页| 视频在线观看成人| 日本天堂网在线| 成人资源www网在线最新版|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尤物|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小美女| 日本高清一区| 中文在线免费看视频| 国内在线精品|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97色在线 | 日韩| 久久人体做爰大胆|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91九色蝌蚪国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语自制| 久久精品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