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爱视频网站_霍思燕三级露全乳照_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_久久久精品国产_国产男男gay网站_综合久久国产九一剧情麻豆_亚洲成人国产综合_亚洲第一区第二区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shù)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yōu)秀范文 > 英語翻譯的論文

英語翻譯的論文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1-27 03:28:32

序論:速發(fā)表網(wǎng)結(jié)合其深厚的文秘經(jīng)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英語翻譯的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lián)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英語翻譯的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264-01

而科技論文摘要的寫作意義是向包括其他學者在內(nèi)的讀者群介紹客觀存在的科技成果,宣傳作者的學術(shù)觀點,傳遞論文的科技信息必然會造成陳述句的普遍存在。一方面反映出科技語篇客觀性很強的特點,另一方面與科技論文的現(xiàn)實意義相符合。

本文采用三篇發(fā)表于CNKI光電專業(yè)的優(yōu)秀碩士論文摘要及其英譯進行分析,探討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對科技論文摘要英譯的影響。

對照英語中普遍使用的8個情態(tài)動詞,三篇論文摘要英譯本的分析出現(xiàn)頻率情況見表1。

從表1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情態(tài)動詞的出現(xiàn)次數(shù)并不高,首選強調(diào)主語進行某種行為的能力的詞語--“can”。而“could”的語氣比“can”就弱了許多。這就體現(xiàn)出科技論文摘要書面的語篇特點。

從對三篇論文摘要英譯本的分析中還得到無標記主位的使用數(shù)據(jù),都占到80%以上比例。三篇譯文沒有人際主位,無主句是最主要的句式。這一點加強了論文本身的說服力,有利于樹立作者的權(quán)威性,使其學術(shù)觀點更容易被成功接收。

本文所選語料主要使用了照應(yīng)及詞匯銜接兩種銜接手段。韓禮德認為在語篇中如果對于一個詞語的解釋不能從詞語本身獲得,而必須從該詞語所指的對象中尋求答案這就產(chǎn)生了照應(yīng)關(guān)系。此類銜接手段體現(xiàn)在科技論文摘要中主要是用于對前文出現(xiàn)的概念定義。

在學術(shù)論文摘要這樣的科技語篇中,詞匯銜接鏈能確定語篇的題眼,推導語篇的主旨使語篇上下貫通思路清晰,便于作者以最準確的語言向讀者群宣傳學術(shù)觀點和介紹科技成果。同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通過多種銜接手段有意識地對語篇的詞匯銜接進行詞匯銜接鏈分析,快速準確地掌握文章的主旨,正確理解作者的意圖。

與一般翻譯過程有所區(qū)別的是,科技論文的摘要翻譯涉及的是專有的文體類型,呈現(xiàn)很強的語域、語用或語篇特點,受到學術(shù)類文體規(guī)范的制約,其特點為內(nèi)容準確、結(jié)構(gòu)嚴密、概念清楚、語氣正式、陳述客觀、邏輯性強、信息量大以及高度專業(yè)化等。

在詞匯方面,科技論文表現(xiàn)強調(diào)存在的事實,這是其文體特點所致而非某一行為的特點。大量的專業(yè)術(shù)語,例1:環(huán)形燃燒室annular combustor;樣機實驗prototype test;上電自舉boot loader;光柵衍射grating diffraction;電力學分析electrodynamics analysis

縮略詞的廣泛使用,例2:多氯聯(lián)苯PCB;電磁兼容EMS;準氣體動力循環(huán)QGPC;統(tǒng)計制程管制SPC;微機電系統(tǒng)MEMS。

某些英語詞匯在不同的專業(yè)領(lǐng)域表現(xiàn)完全不同的意義, 如power在一般用語中是“能量”、“權(quán)力”的意思,而在電力專業(yè)中則表示“功率”、 “驅(qū)動”等概念。對此只要在具體的語境里還是可以確定其意義的。

在句法層面,科技論文的摘要需要在有限的表述中提供大量信息來闡述科學事實,科學現(xiàn)象或解釋專有名詞。為達到上述目的,也為還原論文摘要的客觀性,翻譯摘要時就會廣泛使用名詞化結(jié)構(gòu)和長句。例3: 對采用該循環(huán)的Power MEMS 微型發(fā)動機進行了原理性設(shè)計及分析。(The theoret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ower MEMS micro engine, which adopts this cycle, are also carried out.) 句中 …analysis of 系名詞化結(jié)構(gòu),一方面簡化從句,另一方面強調(diào)Power MEMS…。而在翻譯中文摘要里的長句時,仍需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選擇由主干到枝葉的方法去理解原文。例4:在系統(tǒng)設(shè)計中,采用TI公司TMS320DM642作為系統(tǒng)核心處理器,結(jié)合Flash 上電自舉、存儲電路、CPLD控制電路、系統(tǒng)電源電路和時鐘電路,完成系統(tǒng)對物體表面缺陷圖像的處理、傳輸和存儲。這個句子多次出現(xiàn)狀語及并列短語,“采用……完成……”是此無主句的主干。經(jīng)過分析后,在主干中填入從句,使用被動語態(tài)作譯文句子的主語,譯文就呼之欲出了:In the system design, TMS320DM642 which belongs to TI company is set as the key processor, combines several circuit modules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Flash boot loader, memory, CPLD controlling circuit, system power and timers, and completes processing, transmitting and saving the image of defect on the surface of the object.

在語篇方面,學術(shù)論文摘要具有信息型文本的特點。這是因為其寫作意圖是提供學術(shù)論文的內(nèi)容概述,簡要說明該論文所進行的研究目的,方法,結(jié)果和結(jié)論。同時它又是一種提供學術(shù)論文濃縮信息的語篇題材。科技英語屬于一種正式語體,其正式程度主要表現(xiàn)在專門術(shù)語、單詞與短語的使用以及某些語法現(xiàn)象在整個英語語法系統(tǒng)中所占的比例。

本文通過總結(jié)科技論文摘要在翻譯點,提出了相對應(yīng)的翻譯技巧。以韓禮德的理論模式為基礎(chǔ),討論了科技英語語篇中照應(yīng)及詞匯銜接表現(xiàn),期望為科技語篇翻譯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在語篇產(chǎn)生過程中,說或?qū)懚茧x不開使用表示不同實體、概念和過程的詞語。照應(yīng)就是要正確無誤地告訴讀者這些詞語的具體指稱意義,使他們懂得語篇的前后銜接。翻譯不僅發(fā)生在詞語或句子層面,還應(yīng)該擴充到語篇層面,即關(guān)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翻譯的語篇性讓我們認識到解讀照應(yīng)詞必須搜索上下文,搜索的過程反過來又加強了譯文的語篇性。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科學語言規(guī)范、正式、專業(yè)且邏輯性強,為照應(yīng)銜接的存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對科技論文的摘要語篇進行翻譯時,如何解讀照應(yīng)詞語是關(guān)鍵的一步。建立目的語的銜接方式,達到篇章的銜接與連貫,從而使科技英語翻譯達到嚴謹、規(guī)范的要求,以求完成高質(zhì)量的譯文。

おおげ慰嘉南祝

[1]Halliday, M. A. 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篇2

關(guān)鍵詞:關(guān)聯(lián)理論;文體學;科技英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862X(2011)06-0185-004

科技英語是廣泛應(yīng)用于科技領(lǐng)域的一種文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和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科技英語和科技英語漢譯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科技領(lǐng)域日益繁多的國際交流已使得科技英語翻譯成為研究重點。本文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文體學的角度探討科技英語翻譯策略問題,從而為科技英語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并希望能夠?qū)萍加⒄Z翻譯實踐有些實際指導作用。

一、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基本概念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是西方近20年來影響較大的認知語用學理論。隨著學科間的交叉發(fā)展,關(guān)聯(lián)理論被引入到翻譯理論的研究中,為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研究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帶來了新的視角,特別是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其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重要指導作用。它把翻譯看成一個對原語進行闡釋的動態(tài)的明確的推理過程,這就從根本上抓住了翻譯的本質(zhì)。相對以前靜態(tài)的翻譯理論,這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關(guān)聯(lián)理論下的翻譯論框架基本思路明確,對翻譯的解釋力也很強。但目前該理論多用于中外文化差異較明顯的文學等方面的研究,極少見到應(yīng)用于科技英語翻譯研究。

1.交際的推理本質(zhì)

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框架內(nèi),翻譯是一個涉及兩個示意――推理過程、三個交際者即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的交際行為。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為人類交際活動是一種認知活動,交際的本質(zhì)是推理。交際的過程是一個推理過程,而這種推理是通過對關(guān)聯(lián)性的考慮來指導進行的。嚴格地說,關(guān)聯(lián)理論只適用于明示――推理交際。譯者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指導下,根據(jù)原文語言刺激和語境信息推理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將其與譯文讀者的期待相結(jié)合,決定闡釋什么和如何闡釋,并采用適當?shù)姆椒ㄟM行翻譯。由此可見,翻譯的本質(zhì)是交際,而交際的本質(zhì)是推理。

2.語境與語境效果

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為,語境即“理解某個話語所使用的各個前提的集合。”它指出:要正確理解自然語言,原文作者須基于話語和語境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先進行推理。[1]Gutt指出,成功的翻譯往往要求譯者能夠根據(jù)動態(tài)語境進行推理,而動態(tài)語境又依賴于語言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聯(lián)。實際上,翻譯的過程就是一個語境推理和選擇的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核心是關(guān)聯(lián)性。“關(guān)聯(lián)性”極大地取決于語境效果。在同等條件下,語境的效果越大,關(guān)聯(lián)性就越強[2]。

3.關(guān)聯(lián)與最佳關(guān)聯(lián)

Gutt認為,轄制翻譯的基本原則就是關(guān)聯(lián)。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要任務(wù)就是找出語言與語境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特別是最佳關(guān)聯(lián)。根據(jù)Sperber和Wilson,說話人和聽話人能否找到最佳關(guān)聯(lián)是成功交際的關(guān)鍵所在。而要使交際獲得成功,關(guān)聯(lián)原則必須與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要求保持一致。根據(jù)最佳關(guān)聯(lián)理論,譯者就能通過構(gòu)建最適合的語境,準確地理解源語文章,并且比較貼切地將其譯成目的語。

4.語言的解釋性和描述性用法

基于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為,語言的使用有兩種不同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釋性使用。很顯然,由于科技英語翻譯即將別人用某種語言所言所寫內(nèi)容用另一種語言再次加以表述,它屬于對語言解釋性使用的范疇。故不難理解其翻譯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忠實原則的約束、制約,譯者在譯文文字的取舍上就必須“盡可能在相關(guān)各方面使之與原作相似。”[3]

二、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于科技英語翻譯實踐的適用性

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觀照下,科技英語翻譯是一種雙重認知――推理活動與交際行為。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1.話題框架與科技英語翻譯:

作為原文最初的讀者,譯者須努力挖掘出原文語境所蘊含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并進而推理,確切傳達作者的深層意義。

2.認知環(huán)境與科技英語翻譯:

譯者作為連接作者和讀者的橋梁,須結(jié)合所獲的語境信息,假設(shè)讀者的認知語境,明確翻譯目標。

3.翻譯目的與翻譯策略:

根據(jù)關(guān)聯(lián)理論,翻譯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語境因素之一。譯者必須事先分析假設(shè)的目標讀者,才能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將其對原文的理解以具有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的形式在譯文中加以表述。

由上可知,科技英語翻譯過程始終體現(xiàn)著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明示――推理的交際行為,是一個“以關(guān)聯(lián)為準繩,以順應(yīng)為手段,以意圖為歸宿,盡量使譯文向原文趨同的動態(tài)行為”[4]。作為一種實質(zhì)上在科技語域中語際間的明示推理行為,它必然受關(guān)聯(lián)原則的指導。

三、科技英語的文體特征

科技英語是廣泛應(yīng)用于科技領(lǐng)域的一種文體。在語體上科技英語是一種書面語,非常正規(guī),邏輯嚴密。科技英語以概念的準確性、判斷的嚴密性、推理的周密性為特征。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為,譯者為達到譯文的語用等效,基本前提是他對自然語言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當熟練掌握科技英語文章的文體特征。

1.大量使用專業(yè)科技詞匯,這是科技英語在詞匯上的最大特點。一般而言,科技英語用詞謹慎,詞義既無感彩,又少形象特征,其詞義結(jié)構(gòu)要比普通英語單純。但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一些詞增添了新義,另一方面又揚棄了那些不適應(yīng)該語體需要的詞義,從而使詞義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了變化。變化結(jié)果是詞義帶上了專業(yè)色彩,詞的用法和搭配得以相對穩(wěn)定。

2.結(jié)構(gòu)嚴謹、邏輯嚴密,復雜長句多。因為科技英語用于表達科技事實、概念、原理及解釋自然現(xiàn)象,需要用邏輯思維嚴密、結(jié)構(gòu)嚴謹、表達客觀的語言來闡釋因果、條件、讓步、目的、對比等上下文邏輯概念。

3.科技英語中名詞化結(jié)構(gòu)大量使用及某些句型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強調(diào)句型、分詞及其分詞短語、不定式等。

4.語言規(guī)范、行文簡潔:科技英語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語言規(guī)范、精練。由于科技英語表述的都是客觀事實、信息量大,決定了其語法規(guī)范無誤。科技語言總的要求是以最少的文字符號傳遞最大的信息,所以其語言簡潔客觀,在此類文章中被動句的使用較多。科技英語語言的精練簡潔既表現(xiàn)在詞匯層,也表現(xiàn)在句法層。

四、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文體學視域下科技英語

的翻譯策略

在科技英語翻譯中,由于目的語讀者與源語讀者有不同的認知語境,兩種語言的用詞、句法與語義又有差異,譯者須運用關(guān)聯(lián)原則并基于其文體特征,結(jié)合源語作者的認知語境仔細推理原文,努力提高譯文的語境效果。為此,譯者需審時度勢,適當取舍,采取靈活多變的翻譯策略,應(yīng)力求通過增刪、改寫、調(diào)整等獲得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與源語作者交際意圖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并使譯文合乎漢語的習慣和表達規(guī)律。

1.直接翻譯

在科技英語源語與目的語有共同的表達方式時,直接翻譯(即努力保留原文所有交際線索,以保留原文的風格)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它主要集中在源語中的科技術(shù)語以及具有專業(yè)概念的語言單位的翻譯之中。

科技術(shù)語專業(yè)性強,在專業(yè)范圍內(nèi)意義相對穩(wěn)定、單一。對術(shù)語翻譯的根本前提是熟悉本專業(yè)的知識,了解本專業(yè)相應(yīng)的漢語術(shù)語,因為在特定專業(yè)領(lǐng)域內(nèi)科技術(shù)語在兩種語言中的對應(yīng)性強,可以進行對等翻譯。如在汽車專業(yè)英語中,一些基本技術(shù)術(shù)語如:thermostat(節(jié)溫器),crankshaft(曲軸),distributor(分電器),hypoid gear(準雙曲面齒輪),4WD(四輪驅(qū)動)等翻譯時可實現(xiàn)英漢對等翻譯[5]。

另外,對于說明性醫(yī)學語篇,應(yīng)采用直接翻譯。因為任何內(nèi)容或形式的改變都會誤導用戶,導致嚴重后果。譯者應(yīng)譯出原文每一條信息,注意使用“祛風”、“止痛”、“慎用非處方藥”等專業(yè)詞語和科技語篇中典型的祈使句,同時保留原文標題和各分項的版式,用粗體字突出注意事項,實現(xiàn)與原文的大寫字體同樣的語用功能[6]。

2.間接翻譯:可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采取相應(yīng)的翻譯技巧。

(1)詞義引申:詞義引申即改變原文的字面意義,以適應(yīng)上下文、邏輯關(guān)系及詞句搭配上的需要的翻譯策略。詞義引申時,可從詞義轉(zhuǎn)譯、詞義具體化、詞義抽象化、詞的搭配四個方面來考慮,達到準確翻譯科技詞義的目的。為此,譯者不但要熟悉原文所涉及的專業(yè)技術(shù)知識,而且還要通曉詞的基本含義和引申含義以及詞在特定科技領(lǐng)域中的特定含義。例如:Excessive shaft deflection can be the death of an otherwise well designed machine.(軸的過度彎曲變形能使一臺在其他方面都設(shè)計得不錯的機床報廢無用。)句中“death”的詞義在當前的語境中得到了引申,譯為“報廢無用”,更加忠實于原文語意。

(2)轉(zhuǎn)換:轉(zhuǎn)換在科技英語翻譯實踐中具體體現(xiàn)為詞類轉(zhuǎn)換與句子成分的轉(zhuǎn)換。但二者往往交織在一起,不可截然分開。例如: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火箭已經(jīng)用來探索宇宙。)句中名詞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別轉(zhuǎn)譯為動詞“用來”和“探索”,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3)增譯:增譯即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添加必要的單詞、詞組、分句或完整句,使譯文在語法、語言形式上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并使譯文在修辭、語法結(jié)構(gòu)、詞義上與原文保持一致。增譯在科技英語翻譯中比較常見。例如:The best constructor has the least resistance and the poorest the greatest.(最好的導體電阻最小,最差的導體電阻最大。)英語原句在保證讀者理解的基礎(chǔ)上采用增譯方法,譯文中補充了“導體電阻”一詞,準確傳達了原意。

(4)省譯:省譯即翻譯時將原文中的某個(些)詞不譯出來,包括省譯冠詞、介詞、代詞、連接詞、動詞與名詞。科技英語翻譯實踐中,省譯較增譯更為常見。例如:Evidently semiconductors have a lesser conducting capacity than metals.(半導體的導電能力顯然比金屬差。試比較:顯然半導體具有比金屬差的導電能力。)科技英語在敘述兩種物質(zhì)的特性比較時,常使用動詞have。譯時應(yīng)將英語的形容詞譯成漢語的謂語,并將have略去不譯,使譯文簡潔曉暢,文約意豐。

(5)編譯:編譯即譯文對原文的切割、加工和整理,以減少譯文讀者閱讀與實際操作無關(guān)的資料及猜測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shù)語時所付出的處理努力。例如:Is cloning technology becoming the sword of Damocles to human beings?(克隆技術(shù)是否正成為人類頭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劍,無時無刻地威脅著我們的安全呢?)句中巧加釋意,引出“達摩克利斯劍”的意義,讀來通順流暢且形象鮮明生動,較好傳達出原文信息與文化內(nèi)涵。

(6)反譯:反譯即翻譯時突破原文形式,采用變換語氣的辦法處理詞句,以使譯文合乎漢語規(guī)范或修辭要求而不失原意。具體包括:將肯定的譯成否定的;將否定的譯成肯定的。例如:The central fact of biology, evolution, was not established until modern science had been in existence for over two hundred years.(生物學的主要學說進化論,直到近代科學產(chǎn)生二百多年以后才建立起來。)[7]譯文將原文的否定形式改用肯定的句式予以表達,言簡意賅。

五、結(jié)語

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科技英語翻譯實踐具有強大的解釋和指導作用,它能夠較好地從理論上解決在科技英語翻譯實踐中碰到的許多疑惑,能從深層次上揭示其內(nèi)在規(guī)律性。根據(jù)關(guān)聯(lián)原則,譯者在從事科技英語翻譯時,應(yīng)充分考慮譯語環(huán)境下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通過各種交際線索找到源語交際者的真實交際意圖,然后通過推理目標語受體的認知環(huán)境,選擇具有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的翻譯策略,達到最佳交際效果。基于科技英語文體特征,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視域來探討這些問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語用翻譯的本質(zhì),進而有效指導科技英語翻譯實踐。

參考文獻:

[1]Sperber 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5-16.

[2]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48.

[3]Wilson, D. And Sperber, D.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In R.M. Kempson (ed.) Mental Representations: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224.

[4]趙彥春.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翻譯的本質(zhì)――對翻譯缺省問題的關(guān)聯(lián)論解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3):117―121.

篇3

    自從我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以來,與世界各國進行貿(mào)易往來不斷加強,對精通國際商務(wù)英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作為溝通各國經(jīng)濟交流和商務(wù)活動的語言工具—商務(wù)英語,已成為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專業(yè)學科。商務(wù)英語涵蓋了相關(guān)不同領(lǐng)域的專業(yè)英語,例如財經(jīng)英語、會計英語、金融英語、法律英語、外貿(mào)英語、廣告英語等等。商務(wù)英語研究的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般商務(wù)用途英語(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專門商務(wù)用途英語(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務(wù)英語的特點是它為國際商務(wù)活動這一特定的專業(yè)學科服務(wù)的專門用途英語。它既有英語語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語基本語法、句法結(jié)構(gòu)和詞匯,又具有獨特的語言現(xiàn)象和表現(xiàn)內(nèi)容,研究其語言現(xiàn)象,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nèi)涵,以掌握其翻譯時的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

    一、跨文化交際與國際商務(wù)英語的翻譯

    世界各國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及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各國商人的相互商貿(mào)往來即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有著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們在交流時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間的文化障礙,以共同達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國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交往中,英語是首選語言。英語的詞匯量豐富,它不斷吸收各國語言詞匯,具有多樣性、易變性,因此人們在進行商務(wù)英語翻譯時須特別關(guān)注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異,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qū)Φ取?/p>

    奈達博士在談到翻譯問題時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也說過:“代碼轉(zhuǎn)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guān)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

    上述這些權(quán)威的觀點對目前商務(wù)英語翻譯仍具有指導意義。一個國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種文化所取代,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十分重視文化因素,特別注重文化信息的傳遞,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對等。具體到翻譯就必須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

    例如我國在評比企業(yè)的等級時不少企業(yè)為自己是“國家二級企業(yè)”而自豪,但有的廣告卻把“國家二級企業(yè)”譯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語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標準的;劣質(zhì)的)這里有“差的”含義,與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異,不如譯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貼切些。

    語義信息等值和風格信息對等是商務(wù)英語翻譯中最起碼的對等。在這基礎(chǔ)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種文化信息,翻譯人員必須盡可能把原文中的這種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譯入語中體現(xiàn)出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與譯入語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務(wù)英語翻譯中的一種深層次的對等。在具體商務(wù)英語翻譯實踐中,語言翻譯轉(zhuǎn)換過程中這種文化信息的扭曲、丟失是經(jīng)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譯:“我們希望產(chǎn)品的圖案和色彩能照顧到歐洲人的心理。”有譯者譯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這句譯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譯者把“心理”譯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沒什么不對,因為在漢英詞典中也是這么對應(yīng)的。但通過細細推敲原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種人的“偏愛”和“情趣”的含義,而“psychology”這個詞則側(cè)重于指“心理學”或“人的心理過程”,兩者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再比如:“本協(xié)議及附件用中英文書就,兩種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譯者譯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這里譯者把“兩種文字”譯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討,通過仔細分析原文,這里的“兩種文字”應(yīng)理解為“用兩種文字寫成的文本”,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哪種“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譯文似應(yīng)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異和語義差異引起的商務(wù)英語翻譯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幾種情況

    世界各國每年至少有數(shù)萬種商品被介紹到全球市場(其中多數(shù)被介紹到美歐市場),但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銷路不佳,究其原因,蓋因許多廣告正文錯誤疊出,有拼寫錯誤,也有句法錯誤,.還有用詞錯誤及文化錯誤,出現(xiàn)“胡譯”、“死譯”等,所有這些錯誤都有損企業(yè)形象和產(chǎn)品的銷售,“國際營銷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錯誤營銷和廣告戰(zhàn)役中失敗的廢墟之上,他們中大多數(shù)失敗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錯誤”。這些交流的錯誤和失敗或者是由于忽視文化差異,或者是對文化差異的無知造成的,因此為避免這些差異引發(fā)的失敗,商務(wù)英語翻譯人員就要探究了解這些差異的起因,力爭在翻譯時盡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譯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語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為原料釀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沒有添加某種水果的名稱,則專門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譯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體的酒,用dry(干)顯然是矛盾的。其實在英語中,dry還可以解釋“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漢譯應(yīng)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應(yīng)譯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有人把它翻譯為“FourAsian Dragons”這樣翻譯似乎不妥.雖然在國人的心目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人們常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漢語成語中常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來表達正面的含義,封建社會中至高無上的皇帝被視作“真龍?zhí)熳印?但是在西方神話傳說中,“龍”卻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在中世紀,“龍”( dragon)被視作罪惡的象征,圣經(jīng)中惡魔撒旦被認為是“下he great dragon",這樣,我們在翻譯亞洲韓國,我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這四個在上世紀七、八+年代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奇跡的國家和地區(qū)時,似應(yīng)譯成“Four Asian Tigers”較為妥當。

    上述錯誤之所以出現(xiàn)蓋因?qū)ξ幕町惖臒o知或無視所導致,商務(wù)英語的翻譯人員似應(yīng)從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異,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顏色的文化差異等處引起重視,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有時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譯到譯入語中,等值的標準有時也較難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異會引起以下幾種不對應(yīng)的情形:

    1.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見或不被重視

    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發(fā)明并推出的新藥層出不窮,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國藥學界也無相應(yīng)的中文產(chǎn)品和術(shù)語,于是只能采用音譯法來分別譯成“盤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們也就習以為常了。

    又如國人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會從這一品牌聯(lián)想到吉祥與勝利,但中國人卻不會有這樣的聯(lián)想,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如果我們把其音譯為“娜基”,在國人的心目中也不會有什么聯(lián)想,但譯成“耐克”就大不一樣了,人們穿鞋子總喜歡它能結(jié)實耐穿,取名“耐克”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聯(lián)想,即這種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難,克敵制勝”的意思,這是翻譯人員在翻譯時根據(jù)其音節(jié)和鞋類產(chǎn)品應(yīng)該具有的特點而獨具匠心的一種譯法,但也不得不承認翻譯中文化信息的丟失現(xiàn)象,因為原商標“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想起了Nike女神,同樣漢語中的“鴛鴦”常被用來指代夫婦,但譯成“mandarin duck”則不會使洋人產(chǎn)生類似的聯(lián)想。

    2原語文化在語言中有明確的指代,而譯入語則須另行處理

篇4

2、翻譯策略

2.1直譯,完全保留漢語的指稱意義和句子言內(nèi)意義,求得內(nèi)容與形式相符的方法。如:蘆笛巖是桂林最精彩的巖洞。Reed Flute Cave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all in Guilin.

2.2音譯+釋義:結(jié)合這兩種方法,既彌補了單純音譯法表意能力差的缺點,又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難譯詞在意譯時可能出現(xiàn)的語意誤解、表達累贅等弊病。如:天涯海角和鹿回頭風景點 Tianya-Haijiao (the end of earth and the edge of the sea) And Luhuitou (turn-round Deer)scenic spots.

2.3增譯:它是指增添適當?shù)睦斫庠乃匦璧谋尘爸R,如歷史事件發(fā)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歷史上的貢獻名勝古跡所蘊含的建筑文化、歷史典故等。中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賦予了旅游文化豐富的內(nèi)容,古老神秘的東方文化是吸引許多國外游客來華旅游的重要原因。但是,英文讀者因文化差異,對富含文化背景的譯文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在進行旅游文本英譯時,譯者應(yīng)該增加相應(yīng)的文化背景解釋,努力將原文中的特色文化傳達到譯文中,以滿足國外游客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理,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楊貴妃”可譯為Yang Guifei, favorite concubine of a Tang emperor;“黃帝陵”可譯為the Tomb of Huangdi (Yellow Emperor), the first Chinese emperor;“諸葛亮”可譯為:Zhuge Liang,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Shu Kingdom. 這樣一來,沒有中國歷史文化底蘊的外國游客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旅游資料中所傳達的信息。

2.4減譯:漢語常用修辭來潤色從而顯得同義重復,這與英語的簡練形成鮮明對比。在翻譯旅游資料時,沒有必要將描寫性詞語一一譯出,可以適當刪減,保持內(nèi)容和意思完整準確即可。如:奇特秀麗的海景、山景和石景,海山相連,相得益彰,蔚為奇觀Wonders of nature---hills, the sea and rocks present a splendid sight. 原文用用了3個四字成語來描繪這兒的美景,如“海山相連”、“相得益彰”、“蔚為奇觀。但在西方人眼里,這些四字格缺乏實際內(nèi)容,夸張有余而真實感不足。因此,譯者將這些虛化朦朧的四字結(jié)構(gòu)省略,只譯出原文主要內(nèi)容,使譯文景物描寫真實客觀,符合英語讀者的審美習慣。

2.5類比:對于外國游客不了解的相關(guān)知識,采用英語文化中相似的內(nèi)容來譯。

紐馬克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書中提到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即用譯入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原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互相替換的兩種文化負載詞很難說完全對應(yīng),但它們之間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對應(yīng)。所以在旅游文本中用類比法能使譯入語讀者更容易接受,文本的呼喚功能也更容易實現(xiàn)。如:濟公劫富濟窮,深受窮人喜歡。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he was loved deeply by the poor.

篇5

引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下,我國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接觸越來越頻繁,中國也應(yīng)更多地像其他國家學習。另外,好多新聞媒體都在傳遞更廣泛的新聞信息,如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報紙等新聞媒體,他們報道采用的英語被稱為新聞英語。因此,譯者應(yīng)該讓讀者體驗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翻譯者要做到分析其源語的語言特征,采用合適的翻譯方法及步驟,試圖做到使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有形同的理解。

一、新聞英語的翻譯特點

1.詞匯上運用大量的新詞。作為一種有效的、方便的新聞媒體,許多事件和新思路將首先會登在在報紙上,通過報紙網(wǎng)絡(luò)傳播會出現(xiàn)大量的新詞。許多因素會導致新單詞的出現(xiàn),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新的發(fā)明,新的想法出現(xiàn),新的事件不斷涌現(xiàn)。例如:bachelor mother就是單身媽媽的意思;yuppies相當于young urban mobile professionals被譯為雅皮士的意思。

2.短詞或首字母縮寫詞。另一個特點是使用詞匯時拼寫短單詞,或使用第一個字母的縮寫。特別是在標題中,運用這樣的話會使新聞更加有說服力和表達更準確。簡寫詞是指英語新聞中速記拼寫短單詞的使用形式,例如:(1)World Eyes Mid一East peace Talks翻譯為:世界關(guān)注中東和平談判;(2)Australia Makes Bid To Lure Asian Tourists翻譯為:澳大利亞力圖吸引亞洲游客。將短語中所有詞的首字母大寫就是縮寫,特別是一些組織或職位等都會將首字母大寫來表示全稱。

3.多采用長句和復合句。由于字數(shù)的限制,記者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讓報道顯得更加簡短。因此新聞英語的句子里所要表達的信息會很多,句子的造非常靈活復雜。英語是形合語言,通過各種從句及關(guān)鍵詞的相互搭配才能使句子流暢或完整。因此,英語新聞中的語法結(jié)構(gòu)及句子結(jié)構(gòu)就變得極其復雜,而且多采用長句和復合句。例如:An out-of-control dump truck crashed into a five story motel under construction today, causing the building to collapse into a pile of rubble with 30 construction workers inside.

二、新聞英語的交際翻譯方法

語義翻譯沿用了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和翻譯觀,要求翻譯后要與原文密切對應(yīng),并強調(diào)翻譯要傳達原文的意義。要注重目標語讀者,而且還要十分重視效果,盡量把目標讀者在閱讀或交際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進行排除,順利完成交際,因此本文總結(jié)了以下翻譯方法。

1.選用直譯或意譯進行翻譯。直譯和意譯我們都已經(jīng)很熟悉,但直譯和意譯翻譯方法的使用,需根據(jù)文體來選擇。新聞英語翻譯過程中,當漢語和英語中有對等的表達時,一般采用直譯的方法,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翻譯為:希特勒在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是武裝到牙齒的,可是不過幾年就被徹底打敗了。其中的“武裝到牙齒”翻譯的恰到好處,不僅易懂還很具體。如果是譯成“全副武裝”,則表達的太過抽象。但是在其他情況下,當譯語中無法用直譯表達時,則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例如:French President loses his lady.這是一則新聞的標題。如直譯為“法國總統(tǒng)失去了他的女人”,雖然看上去符合原文,但是顯得并不是很恰當。如果翻譯為“薩科奇,總統(tǒng)情關(guān)難過”,不僅表明了事件及人物,又含蓄地表達出總統(tǒng)失去妻子的原因,讓讀者對全文更加有興趣。

2.對專業(yè)術(shù)語要采用釋譯。使用釋譯是因為在新聞標題中專業(yè)術(shù)語或縮寫詞的頻繁出現(xiàn),為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翻譯時經(jīng)常會用釋譯法。例如:Growing Sino-Rok relations。

Sino代表中國,Rok代表韓國。這則新聞報道的說的是韓國總統(tǒng)訪問中國,韓國訪問中國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加強兩國的經(jīng)濟往來,所以應(yīng)該翻譯為為“中韓合作,互利共贏”。

3.采用歸化法翻譯俗語。俗語的使用可以使新聞標題更吸引讀者,但因為中英之間的差異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一般采用歸化方法。例如:Cracks in the glass ceiling.

按照字面的意思可譯為:“沖破玻璃天花板。”其實這是英語中的固定俗語,被譯為“女權(quán)運動”,就是女性要爭取和男性同樣的平等權(quán)利。希拉里在參加2008年總統(tǒng)競選時證明了改俗語的使用方法,因此這句俗語用的恰到好處。標題就翻譯為:“希拉里突圍參選。”如果她能當選美國總統(tǒng),她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tǒng),這便是她在選舉中的意思,同時也說明了此次競選的意圖。

結(jié)語:新聞英語的翻譯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新聞英語的翻譯可以得到許多新的信息,可以了解更多關(guān)于世界的信息。新聞英語翻譯很關(guān)鍵也很重要,但這項工作是艱苦的。新聞英語翻譯需要廣泛的知識,深厚的積累,而且要掌握新聞風格獨特的翻譯手法。因此,新聞英語翻譯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還需我們進一步的改進新聞英語的翻譯方法。

篇6

Abstract:Transmigration,anabstractwholeatlarge,istoogoodtobepracticalandsuchconcretesubwholesunder“goodtranslation”asfidelitytothesource-languagetextincontentandintention,grammaticalnormality,andlexicalappropriatenessaremoreworkableascardinalprinciplesoftranslation.

Keywords:fidelity;grammaticalnormality;lexicalappropriateness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具體說來,就是“換易言語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種語言文字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表達出來?“換易言語”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這些問題歸結(jié)起來無疑就是:翻譯的標準是什么?翻譯的方法應(yīng)如何?

嚴復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系統(tǒng)介紹西方學術(shù)的啟蒙思想家,在介紹西學的同時提出了翻譯的標準—“信、達、雅”,對中國現(xiàn)代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影響巨大,“相信只要中國還有翻譯,總還會有人念‘三字經(jīng)’!”②

雖然嚴復持論有故,但認真審視不難發(fā)現(xiàn),“信、達、雅”實質(zhì)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標準,也不是具有切實指導性的具體標準,“從純理論的角度講,把信、達、雅并列起來作為翻譯標準是具有邏輯缺陷的,因為這似乎意味著:原文不達,也可以故意使之‘達’;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這樣和‘信’字,豈不自相矛盾?”③

《論語·雍也》說“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意謂樸實的內(nèi)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的內(nèi)容又未免虛浮。孔子提倡“文質(zhì)彬彬”,反對浮華的辭藻,所以說“辭達而已矣”—言辭足以達意就可以了。《爾雅》序題下疏說:“爾,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區(qū)別于各地方言的“諸夏的話”—標準語,相當于現(xiàn)在所說的“普通話”。但是,嚴復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眾的語言,而是“漢以前字法句法”。為了掩蓋“達”的矛盾,嚴復在“暢達”(如“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和“表達”(如“題曰達旨,不云筆譯”)之間周旋,取便發(fā)揮,借“辭達而已”求“信”—“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借“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求“雅”—“信達之外,求其爾雅”。不難看出,嚴復的邏輯是:要“信”則必須“達”,要“達”則必須“雅”,換言之,“雅”是“達”的條件,“達”是“信”的條件,“為達”最終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利俗文字則求達難。”

與“并世譯才”的林紓相比,嚴復所譯的書總共不過八九種,而在其所譯的這八九種書中,只有《群學肄言》、《原富》、《群己權(quán)界論》和《社會通詮》四種“略近直譯,少可譏議”,④此前“題曰達旨,不云筆譯,取便發(fā)揮,實非正法”,⑤此后“中間義忄旨,則承用原書;而所引喻設(shè)譬,則多用己意更易。蓋吾之為書,取足喻人而已,謹合原文與否,所不論也”。⑥嚴復雖然提出“信、達、雅”,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嚴復是在譯介西學的時候提出“信、達、雅”的,因此“信、達、雅”作為翻譯的標準完備與否,必須結(jié)合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來審視,不能簡而單之地就事論事,從而忽視嚴復“辛苦辶多譯之本心”。

嚴復“竊以謂文辭者,載理想之羽翼”。⑦于是,從“達”來看,洋務(wù)派和傳教士翻譯的書“不合師授次第”,“不合政學綱要”,有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目的,因而“非命脈之所在”。相比之下,“新西學”的命脈之所在則是“維新”,即運用進化論、天賦人權(quán)來反對天命論、君權(quán)神授論,用自然科學、機械唯物論來論證無神論,從而“開民智,強國基”。正是“于自強保種之事”,嚴復才“反復三致意焉”。從根本上說,嚴復的“辛苦辶多譯之本心”是“取便發(fā)揮”,其所謂“達旨”是“旨”在“達”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理論的“民權(quán)平等之說”、“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學說和自然科學及其方法論。

從“雅“來看,嚴復以“雅言”來“達旨”是“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因為當時的白話遠未成熟,飽讀先秦詩書,受古文的熏陶而成積習,搖頭晃腦地讀起古書來連平仄也都留心的老夫子大抵不常接觸“利俗文字”,對“利俗文字”的運用不像對古文的運用得心應(yīng)手,但又要翻譯,不得已就只能在“利俗文字”和“古文”之中擇取后者了,不僅翻譯的時候,甚至在日常寫作中,大概也會覺得用“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更重要的是,作為復古的維新改良派,嚴復的翻譯所針對的讀者是操“雅言”的士大夫階層,為了使他們能夠看自己所譯的書,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先用“雅言”來吸引他們,借“雅”以破啟錮閉,從而使頑固保守的士大夫階層樂于接受西方學理,正如嚴復在其《與梁任公論所譯〈原富〉書》中所言:“吾譯正以待多讀中國古書之人”,“若徒為近俗之辭,以便市井鄉(xiāng)僻之學,此于文界,乃所謂凌遲,非革命也。”一語道破天機!嚴復的“雅”誠可謂用心良苦:從表達形式入手,使士大夫們認為“足與周秦諸子相上下”而最終“傾倒”。當然,嚴復畢竟是帶有復古思想的維新改良主義者,后來又淪為保守派,不懂得“利俗文字”是歷史的必然,更不懂得“利俗大眾”是歷史的推動者。

單純從翻譯標準的角度審視,“若是全盤而真實地‘信’了,把原作的思想感情,意思之最微妙的地方,連它的文字的風格、神韻都傳達了出來,則不但‘順’沒有問題,就是所謂‘雅’(如果原作是‘雅’的話)也沒有問題。‘信’、‘達’(順)、‘雅’三字,實在作到一個‘信’就都有了。”⑧從這個意義上說,嚴復的“信、達、雅”在邏輯上確實“先天不足”。

早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馬建忠(1845-1900)就在其《擬設(shè)翻譯書院議》中對翻譯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善譯”的標準:

夫譯之為事難矣,譯之將奈何?其平日冥心鉤考,必先將所譯者與所以譯者兩國之文字深嗜篤好,字櫛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異之故,所有相當之實義,委曲推究,務(wù)審其音聲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簡,盡其文體之變態(tài),及其義理粗深奧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則一書到手,經(jīng)營反復,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然后心悟神解,振筆而書,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而止,而曾無毫發(fā)出入于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是則為善譯也已……。

在這段文字中,馬建忠不僅指出了“善譯”的條件—自如駕馭“所譯者與所以譯者兩國之文字”的能力,而且指明了“善譯”的過程—“一書到手,經(jīng)營反復,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對原文能夠達到“心悟神解”的程度,翻譯起來就自然能夠“振筆而書”,“譯成之文”就自然能夠成為“善譯”了—“無毫發(fā)出入于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

馬建忠的“善譯”,一言以蔽之,即是“信”—從內(nèi)容意旨到風格效果無所不信,較諸嚴復的“信、達、雅”則更具高度抽象的概括力,使“直譯”、“意譯”和“信、達、雅”在“無毫發(fā)出入于其間……與觀原文無異”中得到了統(tǒng)一。如果說“直譯”是為了“信”而“意譯”是為了“達”的話,那么,既然譯者已經(jīng)“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并達到了“心悟神解”的程度,“信”自然就不會成為問題;既然譯者已經(jīng)“考彼此文孳生之源,同異之故,所有相當之實義,委曲推究”,又“審其音聲之高下,析起其字句之繁簡,盡其文體之變態(tài),及其義理精深奧折之所由然”,則“達”自然也不會成為問題。同時,以譯者能夠“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為前提,原文“雅”,“譯成之文”則定然不會“俗”,反之,原文“俗”,“譯成之文”也定然不會“雅”。

馬建忠的“善譯”無疑就是翻譯的最高境界,無論是奈達的“等效”,還是傅雷的“神似”,抑或錢鐘書的“化境”,均未跳出“善譯”的圈子。然而,在實際翻譯活動中如果采用“善譯”—或者“等效”、“神似”、“化境”—作為標準去衡量譯文,可以斷言,沒有任何譯文能夠“達標”,因為“徹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實現(xiàn)的理想”⑨。雖然高標準是為了嚴要求,但是既然“法乎其上”最終也只是“僅得其中”,那么與其取法“不可實現(xiàn)的理想”毋寧提出切實具體的要求作為翻譯的基本原則:1)信守原文的內(nèi)容意旨;2)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3)切合原文的語體語域。

有人偏重“精心的再創(chuàng)造”,視翻譯為藝術(shù);有人偏重“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視翻譯為科學。但是,不管視為藝術(shù),還是視為科學,翻譯的根本任務(wù)即在于“傳真”,譯者不能充當“說謊的媒婆”,⑩否則就會怨偶無數(shù)。翻譯無非是用新瓶子裝舊酒,雖然瓶子—語言文字類型—換了,但是酒—內(nèi)容風格效果—卻不能變。

翻譯必須“忠實”,這是共識。但是,“忠實”什么?“忠實”的應(yīng)該是原文的內(nèi)容意旨和風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語言表達形態(tài)。如果斤斤于原文的語言表達形態(tài),譯文無疑就會“異彩紛呈”,因“隔閡”而不“合格”。譯文的語言表達如果連“貫通”都做不到,讀者還怎么去“融會”?結(jié)果又怎么可能“與觀原文無異”?語言文字類型不同,語言表達習慣也就大不相同。

吳巖出其《從所謂“翻譯體”說起》中針對操漢語的譯者將外語譯成漢語的情況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翻譯體”的實質(zhì):一些譯者“一條腿走路”,“未能辯證地對待兩種語言文字”,譯文“是外國化了的中文”,未能“忠實地融會貫通地把原作翻譯和表達出來”。葉圣陶稱自己“不通一種外國語,常常看些翻譯東西”,在《談?wù)劮g》一文中坦言“正因為不通外國語,我才要讀譯本呢”,揭示出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別人不懂外文,所以要請教你譯;如果大家懂得,就不必勞駕了。”正是憑著“不通一種外國語”的“外行”眼光,葉圣陶才看到并指出了問題的實質(zhì)。葉圣陶的核心思想是反對“死翻”。“死翻”,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中國字寫的外國話”。“各種語言的語言習慣都是相當穩(wěn)定的”,“既然是兩種語言,語法方面,修辭方面,選詞造句方面,不同之處當然很多”,“同樣一個意思,運用甲種語言該怎么樣表達,運用乙種語言該怎么樣表達”,不能“死翻”,即便“接受外來影響”,也“要以跟中國的語言習慣合得來為條件”。據(jù)葉圣陶想,“翻譯家是精通兩種語言的人,也就是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來表達的人”,反觀之,“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來表達的人”才算是“精通兩種語言的人”,“精通兩種語言的人”才能成為“翻譯家”。葉圣陶的意思是:“死翻”者自然成不了“翻譯家”,之所以成不了“翻譯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精通兩種語言,不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表達,而不精通兩種語言,不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表達,最終結(jié)果就只能是“死翻”—“用中國字寫的外國話”。

篇7

近些年來,翻譯中的文化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人們重視翻譯中的文化問題,源于對背景知識的作用的正確認識。在翻譯實踐中,由于文化不解與誤解導致誤譯和錯譯的例子屢見不鮮。于是文化因素對英文翻譯的影響,便成了眾多學者的研究對象。正如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所說:“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譯者的雙文化(bicultural)功底甚至比雙語(bilingualism)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有意義。”翻譯并不像許多人想象得那么容易,深層次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文化鴻溝”時常難以逾越。由此可見,文化因素在翻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翻譯與文化釋義

1 翻譯與文化的內(nèi)涵

翻譯的誕生給說不同語言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們彼此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橋梁。所謂翻譯,就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nèi)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文化進步。

何謂文化?英國學者泰勒(E.B Tylor,1871)給“文化”下的定義是:“所謂文化或文明,即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們能夠獲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習慣在內(nèi)的復合性整體。”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們所感知的一切。人類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語言不同、文化各異,但人類的能力本質(zhì)是相同的。因為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在深層意義上反映了人類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活動的多樣性和觀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內(nèi)容和形式出現(xiàn)多樣性,這就是文化差異的淵源。翻譯則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nèi)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

2 翻譯與文化的關(guān)系

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許多有經(jīng)驗的譯者或翻譯研究者都比較注意文化與翻譯的關(guān)系。譚載喜說:“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有關(guān)文化的了解。對于譯者來說,沒有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

在翻譯過程中,表面上存在著中外文字表達上的差異,僅僅從文字技巧上來著手是難以解決含義差異的,必須要從文化背景上來處理中外文字在表達內(nèi)涵上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源自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文化背景對翻譯是極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譯文等于缺乏了靈性的翻譯。所謂“文化元素”其實也包括了譯者對原文化背景、譯文、譯文文化背景、原文作者的氣質(zhì)和風格的了解、譯者的氣質(zhì)和風格的混合體。

3 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

瑞士語言學家Saussure把語言看成是社會現(xiàn)象。他認為,語言史和文化史總是交織在一起,彼此之間相互聯(lián)系;民族的風俗習慣常反映在語言之中,闡明了不同民族間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差異。美國語言學家Sapir認為,“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應(yīng)該指出,語言和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語言。”可見,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便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該目的語,更無法進行溝通。當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成了當今世界的主流,這就要求我們在了解相關(guān)國家的語言的同時,還必須要了解他們的文化知識,做到二者同步發(fā)展。

二 文化因素對英文翻譯的影響

1 思維方式方面

翻譯是語言的翻譯,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迥然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使人們在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上自然不同。西方民族慣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維方式,句子常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tǒng)攝多個短語和從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東方民族的綜合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注重整體和諧,強調(diào)“從多到一”的思維方式;句子結(jié)構(gòu)上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順序為邏輯順序,橫向鋪敘,層層推進,歸納總結(jié),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結(jié)構(gòu)。英漢民族熟悉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其在翻譯過程中句式選擇、遣詞造句、詞句省略等的不同。例如:

“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如直接譯成:

“那是一個夸姣的金秋,在離別了那些可能丟失他們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樹葉才慢慢地落下。”

這種翻譯顯然受到了語言形式的拘束,譯句結(jié)構(gòu)混亂、呆板、沒有條理性,且語言支離破碎。如將譯文譯成:

“那是個天色晴朗、金黃可愛的秋天,夸姣的秋色為那些青年們送別。待到戰(zhàn)后和平時期,黃葉紛飛的秋天再度來臨時,當日的青年們已經(jīng)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喪失了生命。”

就比較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失為一段出色的翻譯。再如奧運口號“北京歡迎您!”表達了中國人民歡迎世界各國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們常見的譯文為“welcome to Beijing!”翻譯中句式的改變,使用英語祈使句,恰當?shù)乇磉_出中國人期盼奧運的熱情。如譯為 “Beijing is welcome you”,則語氣過于清淡,效果大打折扣。

2 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方面

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差異對翻譯實踐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并對翻譯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文化背景對語言的發(fā)展有極大的影響,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會帶有各自歷史文化的痕跡。英漢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不同,因而語言中沉積的文化內(nèi)涵也不相同。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體現(xiàn)為歷史典故和習語;要譯好不同語言中的習語和歷史典故,就必須對該語言所反映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Cowboy在漢語中常譯為“牛仔”,所以很多人把“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譯為“他像牛仔一樣管理企業(yè)。”其實“cowboy”在美國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獨來獨往、無拘無束、我行我素”。因此這句話應(yīng)譯為,“他辦企業(yè)態(tài)度不誠實,缺乏經(jīng)驗技術(shù),工作也大大咧咧。”漢語中常說:“說曹操,曹操到”,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但許多英語讀者就不知他為何人。不過英語中有類似的說法:“Talk of the devil,and he’s sure to appear.”

社會習俗更是如此,它影響和制約著翻譯的精確性。在英語國家對一個經(jīng)過長途旅行后的人可以說“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嗎?”之類的問候。對正在進行或剛完成一項艱難任務(wù)的人,可以說“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考慮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決不能望文生義,更不能機械地直譯。又如,bread and butter這兩樣東西在英語國家歷史悠久,面包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的主要食品,所以在語言中的轉(zhuǎn)義也較多。如“bread and butter”還有“生計,謀生之道,靠山”等含義,美國《新聞周刊》評論家大衛(wèi)·安森說過:“As ever,politics,vulgarity and senti mentality were the bread and butterof the Academy Awards.”(政治、粗鄙和感傷一度成為奧斯卡獎的支柱。)

3 宗教信仰、宗教意識方面

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識所形成的。不同的宗教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傳統(tǒng)。基督教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人來自塵土,又回歸塵土。如: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to breathe.”

有些人譯為,“教師一直在創(chuàng)造中,當土地開始呼吸。”這是由于他們不了解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所致。因為,英語中的“creation”常指“上帝創(chuàng)造”,而“clay”常指“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這句話的譯文應(yīng)該是:

“教師是創(chuàng)造的見證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長。”

又如,“紅色”在漢文化中象征著“喜慶、吉祥、勝利、好運、受歡迎的東西”。而西方則因為耶穌甘愿被釘在十字架上流血犧牲,用生命來拯救世人以及中世紀教派之間的相互殘殺,使英民族文化中的“red”總是同流血、犧牲、殉難等不好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因此“red hands”譯為“沾滿鮮血的手”,“a red battle”譯為“血戰(zhàn)”。

4 生存環(huán)境方面

因為各民族所處地理位置、天然前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這不僅影響著各民族語言的表達方式,也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語義聯(lián)想和情感,這就對翻譯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lǐng)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李白《江上詠》中有“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此處翻譯的樞紐就在于如何理解“西北流”。我國地形特征是西高東低,李白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貴如過眼煙云,不可能與江河永流。這一比喻是基于我國的地理特征,但因為英美國家處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相異,如采用直譯法,很多英國人可能并不解其真正含義,這就要求翻譯“西北流”時應(yīng)做適當?shù)淖兺ǎ谑亲g成:

“But sooner could flow backward to is fountains;This stream,than wealth and honor can remain.”

這樣譯文頂用flow backward(倒流)的方式表達了原文中“西北流”所蘊含的“不可能”之意,但卻不能體現(xiàn)原文的工整對仗及中國的地域特征。

5 習語方面

習語的翻譯可算得上是難中之難了,因為習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文化產(chǎn)物。如“黔驢技窮”可譯為英語中的習慣說法“at one’s wits end”,也可翻譯為“The proverbial donkeyin ancient Guizhou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and it can do nothing more.”這種翻譯,既傳播了漢文化、保存了原汁原味,也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達到使文化交流貫穿于語言交流的目的。如:“Love me,love my dog”,譯為“愛屋及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可譯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同樣英漢習語中有大量是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jié)構(gòu)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漢語中的“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英語中的“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zāi)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三 結(jié)語

總之,文化與翻譯關(guān)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譯離不開文化因素的影響,翻譯不僅是語言表面上的題目,更是文化層面上的題目。因為“翻譯實質(zhì)上是文化翻譯”,終極目的除了傳遞原信息外,更要傳遞文化,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讓目標文成功地表達源文的內(nèi)涵,不但要求譯者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而且還要熟悉和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因此歸根到底,語言的翻譯就是文化的翻譯,其根本任務(wù)不僅是翻譯文化,而且是翻譯容載或蘊含著文化信息的意義,達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1993.

篇8

21世紀一來,新聞媒介和新聞手段日趨多元化,每天每時發(fā)生的新聞信息都以驚人的模式急速膨脹。作為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使用國家最多,影響力最深的語言,英語在新聞傳播中發(fā)揮著核心作用。據(jù)報道,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新聞報道都是用英文的。由于新聞即時性,迅速性等特點,英語學習者和翻譯家們一直在努力保證即時新聞準確迅速地傳達到中國,使中國讀者掌握到世界上發(fā)生的第一手資訊,獲得同原語讀者相同的閱讀感知并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世界觀的反應(yīng)以應(yīng)對波詭云譎的世界形勢。

“新聞翻譯是把用一種文字寫成的新聞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經(jīng)過再次傳播,使譯語讀者不僅能獲得原語新聞記者所報道的信息,而且還能得到與原語新聞讀者大致相同的教育或啟迪,獲得與原語讀者大致相同的信息和/或文學享受(劉其中,2009)。新聞英語有其固定的格式和模式,英語和漢語在語法和句型上的很多不同導致了譯者尤其是初學英語翻譯的學生在翻譯時遭遇眾多翻譯障礙,在這其中,被動句的翻譯就是一大難點。以2012年12月15日出版的《經(jīng)濟學人》中的《本周商務(wù)新聞》為例,在38個新聞句子中被動句出現(xiàn)了7次。可見被動句的出現(xiàn)還是較為頻繁的。要如何翻譯要求我們先對被動句的出現(xiàn)原因有所了解。

2、新聞英語中被動句頻繁出現(xiàn)的原因

新聞英語中被動句的頻繁出現(xiàn)是由被動句的構(gòu)成有關(guān)的。美國語言學家特魯在使用了系統(tǒng)功能分類法分析紐約時報的文章后發(fā)現(xiàn),使用被動句會導致施事者的缺失。我們可以假設(shè),這種缺失一方面是由于記者故意隱去施舍者;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施舍者不明所造成的。例如:Most of Anglo Irish Bank’s debt was raised in Europe, but in 2005 $200m-worth of notes were issued in America to insurance companies.此句中債主的不明導致作者使用被動句來完成句子。除此以外, 劉其中也指出“當信息中的接受者或者接受行為比施事者更重要的時候(尤其是報道災(zāi)難、事故、經(jīng)濟情況、某些事件的死傷者時),通常使用被動句。”例如:At least seven people were killed in Afghanistan as protesters and security forces clashed in several cities.在此句中,報道者力圖向讀者傳遞的信息是傷亡人數(shù),這也是讀者最為關(guān)心的信息,在此條件下,被動句是最好的選擇。

3、英漢被動句的認知對比

關(guān)于被動句,從喬姆斯基的生成語言學從深層到表層結(jié)構(gòu)的生成觀到Croft的理想化認知模型(ICM of Events)都已做過深度討論,Croft更指出“把過程化的事件表達成狀態(tài)化的事件是被動式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英漢被動句原型都產(chǎn)生于事件的狀態(tài)觀, 表達的是一個自足的( 沒有外因即施事出現(xiàn)的) 理想化狀態(tài)性事件。反映在語義上, 兩種語言有相同的“受事+ 狀態(tài)”結(jié)構(gòu)( 熊學亮, 王志軍,2001) 。

根據(jù)熊學亮和王志軍的分析,英語被動句的語義結(jié)構(gòu)原型為:“受事+狀態(tài)”,句法結(jié)構(gòu)為[ Subject + be + V-ed ],而漢語的被動句的語義結(jié)構(gòu)原型為:名詞詞組( 受事) ( + 被) + ( 致使) 及物動詞( “ 被”有時不出現(xiàn))。句法結(jié)構(gòu)為:[非人稱性受事主語+ V]及[人稱性受事主語+ 被+ V]。他們認為,英語被動句和漢語被動句之間共性較多,而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動詞結(jié)構(gòu)方面,英語被動句有明顯的形態(tài)變化的標記,即助動詞be+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而漢語中除了特定句子中出現(xiàn)“被”字句之外,并沒有直接的形態(tài)變化的及物動詞。2.英語中通常用“by”來引出施事者,從而對施事者起到強調(diào)作用,但是大多數(shù)英語被動句中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漢語中動詞后標記處引出施事者。

4、新聞英語中被動句的翻譯

(1)將英文被動句翻譯為漢語被動句,即將[ Subject + be + V-en ]句式翻譯成為[人稱性受事主語+ 被+ V]。例如:The data were taken as more evidence that the American economy is on the rebound, though that was tempered by news that S&P/Case-Shiller’s home-price indices fell to new lows in December.雖然標準普爾住房價格指數(shù)顯示房屋價格在去年12月創(chuàng)新低,但這一數(shù)據(jù)仍被認為是美國經(jīng)濟反彈的跡象。

除了漢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被”字句,我們也可采用一些例如“經(jīng)過”、“受”、“使”、“把”、“遭到”等漢語顯性的被動語態(tài)。

(2)將英文被動句翻譯為漢語主動句,即將[ Subject + be + V-en ]句式翻譯成為[非人稱性受事主語+ V]。因為漢語本身由于沒有顯性的形態(tài)變化,常被認為是無語態(tài)的概念,所以在大多數(shù)新聞譯文中都會將英文的被動句翻譯成為漢語的主動句。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可以保留主語也可將主語翻譯為賓語;在某些以it was+Ved為句型的句子中,可以將句子翻譯為“人們認為…” “有人聲稱…”“據(jù)稱…”等固定句式。在遇到一些特殊情況的時候,可以采用“將…加以…”“為…所…”的翻譯方法,如:A court in Guangdong will decide soon whether Apple has rights to the “iPad” name, which is claimed by a rival company in China. 廣東法院將很快判決蘋果是否有權(quán)擁有iPad商標名,這一商標為中國一個競爭企業(yè)所注冊。

5、結(jié)語

新聞英語可以說是語言體系中最具有時代性的一部分,在新聞英語中所遇到的句式情況是極其復雜的,在這里單獨列出新聞英語中被動句的翻譯,借以理順翻譯思路,幫助英語學習者更好的進行翻譯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篇9

1 引言

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自己長期積淀下來的通俗而生動形象地描繪人情世態(tài)的定型短語或短句,英語稱為“習語”。 在漢語和英文悠久燦爛的文化寶庫中,都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都有習語這一語言表達形式。習語是老百姓長期使用而固定下來的說法,因此它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翻譯是在不同語言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和社會制度中,逐漸形成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風土人情和社會生活習慣。尤金·奈達曾經(jīng)說過:“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因此,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搞清楚習語的深層含義,溝通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巧妙互譯,才能不失習語的原有韻味。

2 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習語是民族語言的精華,蘊涵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反映在語言上就是許多來自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事件以及文學典故的習語。要透徹了解習語的內(nèi)涵,就要探求習語中所蘊含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

2.1 地理環(huán)境

文化離不開一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生存環(huán)境。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每種文化都因其地域、氣候、環(huán)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漢語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使人聯(lián)想到東風吹后大地回春,萬物生長,春暖花開的蓬勃、繁榮景象。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是對于春風的真實寫照。而“西風”在漢語的中含義恰恰相反,散發(fā)一種凄慘、悲涼的感覺和氣息,如馬致遠著名詩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是對悲涼景象的精確描述。這是因為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西部是高山,東邊是大海,東風吹來,舒心無比,而來自西伯利亞的西風則凜然刺骨。而作為英語發(fā)源地的英國是島國,地處北溫帶,屬于海洋性氣候,東風來自歐洲大陸北部,故而寒冷,而西風則由大西洋徐徐吹來,溫暖宜人。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e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就把愛人比作,“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John Mansfield的“It i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cries. ”同是西風,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蘊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

另外,中國大部分的國土不臨海,人們的生活主要是依附于陸地。我國自古以農(nóng)業(yè)大國而著稱,土地在中國人傳統(tǒng)理念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漢語中的很多成語與土地密切相關(guān),諸如:土生土長、卷土重來、臉朝黃土背朝天、太歲頭上動土等。同時,也產(chǎn)生了許多與農(nóng)耕有關(guān)的成語,如:五谷豐登,瓜熟蒂落,揠苗助長,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等。然而,中國雖然地域廣闊,但有著較長的海岸線。由于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距離大海較遠。因此,“海”在人們心目中大多具有神秘、深邃的深層意義。這類成語有“海誓山盟”、“天涯海角”、“石沉大海”、“滄海一粟”等等。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lǐng)先世界的英國海岸線曲折多變,島嶼為數(shù)眾多。她的航海業(yè)和捕魚業(yè)異常發(fā)達,英語中有大量與航海有關(guān)的習語。如“all at 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spend money like water” 比喻花錢大手大腳揮金如土;“Being on sea”表示在海上航行的意思。而“being on land”則表示在陸上安居,有隨遇而安的深層含義;“hang in the wind”原意表示在風中搖擺不定,內(nèi)涵比喻做事猶豫不決,徘徊不定而左右為難。

2.2 宗教文化的差異

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人類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始終。這在習語文化中也深刻的體現(xiàn)了出來,英語和漢語中的很多習語都與各自的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佛教傳入中國歷史悠久,中國文化與佛教頗有淵源,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漢語中有許多與此有關(guān)的習語。比如“無事不登三寶殿”、“不看僧面看佛面”、“救人—命,勝造七級浮屠”、“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臨時抱佛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等,數(shù)量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中國人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古代稱皇帝為“天子”。在傳統(tǒng)的中國婚禮上,新人要拜天地。很多習語諸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助我也”“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等,無不體現(xiàn)出宗教對于語言的影響。

而在西方奉基督教教徒心中,上帝是完美無缺、無所不能的,他支配著宇宙的萬事萬物。因此,上帝、天堂、地獄等詞匯頻頻出現(xiàn)于英語習語中。如:“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上帝要毀滅其人, 必先使他失去理智)。“depart to God” (去見上帝, 死),“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 (有奶便是娘),“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過河拆橋),“go to hell” 等等。同時,《圣經(jīng)》對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有不可磨滅的意義和影響,英語中的許多習語就來自于《圣經(jīng)》。如 “dove and olive leaf”(鴿子和橄欖枝,喻為“和平、和解”,“Garden of Eden”(伊甸園,喻為“人間天堂、樂園”), “A kiss of death” (死亡之吻,意為“表面上友好實際上坑人的行為”)。由此可見,由宗教而產(chǎn)生的英漢文化差異也是很大的,在翻譯中要注意這些詞語的翻譯,以達到翻譯的準確。

2.3 習俗的差異

風俗習慣是特定社會文化區(qū)域內(nèi)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在飲食、服飾、居住、婚姻、喪葬、節(jié)慶、禮節(jié)等方面。習俗文化的差異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對動物的態(tài)度。中國人從心理上厭煩鄙視狗這種動物,如形容酒肉朋友的“狐朋狗友”、形容人冷酷無情的“狼心狗肺”、形容人勢利眼的“狗眼看人低”、形容人的德行差的“豬狗不如”等等。“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都帶有強烈的對狗的厭惡之情,貶義色彩,在漢語文化中,狗的貶義色彩似乎已根深蒂固。而英語國家把狗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烏及烏)等等。中國人被稱為是龍的傳人,因為龍在古代是漢民族的圖騰物,是神的化身。古時候的皇帝稱自己是真龍?zhí)熳樱耖g有賽龍舟、舞龍獅等活動。龍被賦予了吉祥、神圣的色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等都含有對龍褒義的感彩。而西方人則認為龍是邪惡兇殘有鱗的怪獸,惡龍的形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英美文學的作品之中,因此,亞洲四小龍被譯為four tigers的重要原因。

又如從飲食習俗來看,漢語言中有許多習語與飲食相關(guān)。中國人以米飯、面食為主,輔之以炒菜。在中國,小菜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常見的食品,因此我們就自然地用“小菜一碟”來形容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如:“家常便飯”、“小菜一碟”、“不為五斗米折腰”等無不表明習語與飲食有密切聯(lián)系。在英國,面包(bread)、牛油(butter)、果醬(jam)和奶酪(cheese)都是人們的家常食品,圍繞這些主要食品產(chǎn)生出許多習語。例如:“one’ daily bread ”(每日的糧食,生計),“beg one’ bread ” (乞討、乞食),“out of bread ” (失業(yè)),“in bad bread” (處境不妙),“a piece of cake” (容易做的事)。因此,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獨具特色的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提供了習語賴以生存的深厚土壤,并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3 英漢習語翻譯的方法

翻譯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shù)。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翻譯就是在譯語中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言的信息。從嚴復的“信、達、雅”到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再到張培基的“忠實通順”及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這些主張互相補充、互相影響。“信”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翻譯,不脫離原文。“達”則為簡練、通順之意。“雅”含有“美好”的意思,就是要在翻譯過程中賦予譯文以美感。在諸多翻譯的方法中,直譯法、意譯法是英漢習語翻譯中最常用的方法。

3.1 直譯法

雖然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民族的語言,但由于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對許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漢互譯時可采用直譯法。巴恩斯通認為直譯法就是能夠極力保持英漢習語之原意、形象和語法結(jié)構(gòu)。直譯法使得原文與澤文習語的字面結(jié)構(gòu)和形象薏義都十分近似,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表達又形象生動,這更有利于讀者的正確理解。例如:

趁熱打鐵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揮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re

紙老虎 paper tiger

來得容易,去得快 easy come,easy go

很久沒見 long time no see

以牙還牙 a tooth for a tooth

3.2 意譯法

所謂意譯,就是指在翻譯時,盡量尋找一此與原文寓意相近的俗語、諺語或成語來進行翻譯,在保證原意的前提下,使得譯文惟妙惟肖、生動有趣。譯文繁冗拖沓,對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譯語讀者很難理解,因此舍棄形象對喻義進行意譯,譯文反而顯得言簡意賅、簡潔明了。

入鄉(xiāng)隨俗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事后諸葛亮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粗枝大葉to be crude and careless

易如反掌as easy as pie

大智若愚Still water runs deep

4 小結(jié)

綜上所述,習語是語言中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是概括人類文化經(jīng)驗的精髓。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關(guān)系,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個民族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英漢習語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zhuǎn)化,更是文化信息的傳遞。以上所討論到的英漢習語翻譯中反映出的英漢文化差異,盡量充分考慮文化背景與歷史底蘊,將原文中的語言形式、語言風格、藝術(shù)特色充分呈現(xiàn)出來,從而有效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胡仲文.外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2] 肖薇.從文化差異看英漢習語翻譯[J].銅陵學院學報,2005,(4).

[3] 莊朝蓉.英語習語與翻譯[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篇10

一、引言

成語(set phrases)是習語(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種,是人們在長期實踐和使用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結(jié)晶。成語一般來自于古代經(jīng)典、著名著作、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進行英漢成語互譯,要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語成語的形象、喻義、修辭,也要譯出其文化含義。如成語“守株待兔”,是中國的一個古代故事,若譯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會令人大惑不解。若譯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雖然其意表達出來了,但成語的文化特征已是蕩然無存,因而也不可取。可見, 處理英漢成語互譯的關(guān)鍵是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

二、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如果說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那么作為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的成語更是文化的結(jié)晶,集中的體現(xiàn)了各自文化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作為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現(xiàn)的是兩種完全迥異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義是來自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泰勒,他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tǒng)。通過比較,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文化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中國屬于典型的大陸環(huán)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耕氣氛比較濃厚的國家,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至關(guān)重要,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和土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guān)的成語。如“揮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島狹小范圍的限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為了生存發(fā)展,航海業(yè)和漁業(yè)十分發(fā)達,英語中有很多關(guān)于船和水的成語,如plains ailing(一帆風順)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等。

(二)風俗習慣文化

風俗習慣的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成語當中有較多的反映,特別是在動物形象上。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象征著吉利,漢語中與龍有關(guān)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種長著翅膀,能夠從口中噴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惡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來形容飛揚跋扈、令人討厭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與宗教信仰有關(guān)的成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成語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佛教關(guān)的成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們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有許多與God相關(guān)的成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們詛咒一個人常說God damn you ,危險過后常說God bless you。

(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指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漢語的典故成語多出自《四書》、《五經(jīng)》或神話傳說,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等。英語的典故成語多來自《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漢成語的翻譯策略

一些翻譯理論家,如蘭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認為:與其把翻譯視為一種雙語之間的轉(zhuǎn)換活動,不如把翻譯看成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由此可見文化必須納入到英漢成語翻譯的研究范圍,王佐良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人們?nèi)f,他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確實如此:但是,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語翻譯更應(yīng)遵循這個原則。奈達說:“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魯迅先生講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為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就成語翻譯而言,就是能直譯的就直譯,不能直譯的就意譯,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確保在最大程度上將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現(xiàn)給譯文讀者,達到“文化傳真”的目標。實踐當中,英漢成語翻譯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Wall have ears(隔墻有耳);竭澤而漁(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樹,后人乘涼(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豐富譯語的詞匯,使讀者體驗到一種新鮮感。

(二)直譯加注法

有些成語,其歷史典故文化比較濃厚,直譯之外,還需加必要的注釋。如a Don Juan 唐磺。 意為風流浪子。Don Juan是英國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個勇敢、風流的騎士。現(xiàn)在,他經(jīng)常被用來指代具有這些品質(zhì)的年輕人。這類成語如果不加解釋地直譯出來,譯文讀者一般很難理解其寓意。再如,漢語成語“班門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譯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釋語,只譯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國讀者不知道Lu Ban 為何許人,自然對這一成語的理解會產(chǎn)生疑惑。 轉(zhuǎn)貼于

(三)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直譯加注釋過長,會破壞成語的簡潔性和可讀性時,就用意譯法,靈活傳達原意。如英語成語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親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漢語成語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況下在英語中難以用直譯法體現(xiàn),也常采用意譯法,雖難以保全成語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卻能簡潔地反映出成語的喻意。如事實勝于雄辯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鍋hold the bag,漢語口語中“背黑鍋”的說法意指某人干了壞事而責任卻落在未干壞事的人身上。英語中把這種情況說成“捧著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講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錯誤的人,也可能是沒有牽連的人。

(四)直譯加意譯法

應(yīng)注意到,直譯和意譯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譯文暢達,英漢成語可部分直譯,部分意譯。如成語“東施效顰”,如意譯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讀者會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許人而無法理解其含義。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譯“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語中有這樣一句成語“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這句成語后面,譯者會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對應(yīng)了漢語成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五)回譯法

有一小部分成語,本來自于源語,翻譯時可采用源語的成語,如以眼還眼an eye for eye,鱷魚的眼淚 crocodile’stears,武裝到牙齒 armed to the teeth等。

四、結(jié)束語

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成語具有較大的文化信息負載量,是英漢民族語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說:“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jié)構(gòu)為中心的。”在翻譯成語時,關(guān)鍵是把握好漢語和英語各自的文化,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采用恰當?shù)淖g法,盡可能了解民族語言與文化,深刻理解成語本身的意義,才能使成語的翻譯達到最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 1964

[2] Peter Newmark.翻譯問題探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5]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魯迅,“題未定”草[A],魯迅雜文全集[C],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篇11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很難對其進行精確的界定。《現(xiàn)代漢語字典》對文化作出了三種界定,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shù)、教育、科學等。”習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習語又是語言的精華。習語一詞的含義甚廣,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詞組,其蘊含的意義往往不能從詞組中單個詞的意思推測而得,例如:入鄉(xiāng)隨俗、班門弄斧、kick the bucket(翹辮子)等,不能隨意刪減。習語通常包括成語、俗語、格言、歇后語、諺語、俚語、行話等。習語是語言的精華,它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

1.習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英漢兩種語言中習語詞匯豐富,尤其在翻譯過程中,若不能把握習語所傳遞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將其翻譯成目的語。總得來說,英漢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1地理環(huán)境

習語的構(gòu)成與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即使對同樣的事物,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下的人們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英國是一個島國,其航海業(yè)十分發(fā)達,曾一度領(lǐng)先于世界各國,沒有海和水人們幾乎無法生活。然而中國地處東亞,在陸地繁衍生息幾千年,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和農(nóng)業(yè)。因此許多漢語習語源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 瑞雪兆豐年。(A fall of seasonable snow gives promise of a fruitful year.) 中國人用“揮金如土”來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而英語則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同時,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署炎熱聯(lián)系在一起。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jié),常與 “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此外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風貌在習語中也有大量體現(xiàn)。“有眼不識泰山(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Taishan Mountain; 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不到長城非好漢 (One who fails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hero)”;“Take a French leave (不辭而別)”;“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把煤送到紐卡斯爾, 此地盛產(chǎn)煤, 意為多此一舉)”。

1.2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是歷史和文化的寶藏,具有強烈而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折射出不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英漢語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其形簡而意深,往往不可單從字面意義進行理解和翻譯。例如:“守株待兔”、“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四面楚歌”、“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英語中的典故習語多出自《圣經(jīng)》和古希臘、羅馬神話,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zāi)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兩雄相爭,其斗必烈;between Scylla and Carbides 譯為“進退維谷”,出自荷馬史詩。

1.3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漢語有“借花獻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等習語。此外,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其影響和佛教一樣深遠,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西方人則多信奉基督教,認為萬事萬物都依照上帝的意愿存在,如:“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比喻把珍寶獻給不能賞識者,即對牛彈琴”;“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99| 精品视频一区三区九区| 欧美最顶级丰满的aⅴ艳星| 波多野结衣家庭教师在线|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人亚洲人jjzzjjz| 国产高清免费观看| 日本大臀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日韩免费一级| 91免费国产在线| 国产日韩高清在线| 亚洲电影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9热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大片| 亚洲黄网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av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成人av免费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全部免费| 国产超碰91| 手机看片福利盒子久久| 九九热在线视频播放| 都市激情在线视频| 第四色中文综合网|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综合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1精品亚洲 | 粉嫩av亚洲一区二区图片| 中文字幕精品av| 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 性一交一乱一色一视频麻豆| 狠狠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狠狠干| 久久精品99久久| 亚洲第一免费视频|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9l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96国产粉嫩美女| 亚洲国产精品三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9| 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69精品久久777的优势| 国产97在线|亚洲| 欧美人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 欧美经典影片视频网站| 日韩毛片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a不卡| 妞干网在线观看视频| 黄网址在线看| 三上悠亚亚洲一区| 在线观看国产91| 成人啪啪18免费游戏链接| 精品视频二区| 男人天堂欧美日韩| 4388成人网| 亚洲成人生活片| 日本私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三级 | 国产亚洲欧美激情| 日本日本19xxxⅹhd乱影响| 黄色软件在线| 精品国产电影一区| 人与嘼交av免费| 国产成年精品| 97婷婷涩涩精品一区| 天天干天天爽天天操| 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欧美韩国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丁香在线|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 500福利第一精品导航| 亚洲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黄色裸体一级片|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白人|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色| www.成人.com|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粉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日韩欧美| 五月天婷婷综合网| 99精品视频免费全部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偷拍| 成年人免费看毛片| 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女同亚洲女同13| 在线三级av|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孕妇孕交大片孕|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另类极品| 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久久丁香| 全部孕妇毛片丰满孕妇孕交| 亚洲奶大毛多的老太婆|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 色135综合网| 久久精品午夜福利| 高清日韩av电影| 九九热这里只有精品6| 中文字幕第4页| 性色av一区二区怡红| 亚洲少妇久久久| 亚洲天堂免费| 亚洲精品第三页|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白丝喷水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美影视|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久| 欧美h版在线观看| 妞干网这里只有精品| 欧美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av av片在线看| 免费日韩av片| 免费成人美女女在线观看| 丰满白嫩尤物一区二区| ,一级淫片a看免费| 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乱码高清不卡字幕| 91色精品视频在线| 超碰个人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四季 | 亚洲夫妻av| 欧美激情在线狂野欧美精品| 欧美成人激情| 激情五月色综合亚洲小说| 中文字幕第80页| 日韩系列欧美系列| japanese在线观看| 伊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偷拍自拍在线|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97se狠狠狠综合亚洲狠狠| www.亚洲高清| 91视频观看视频| 日本搞黄视频| 美日韩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网站 | 桃色一区二区| 秋霞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专区| 成人91免费视频| gogo人体一区| 韩国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妖精 | 狠狠操一区二区三区| 隔壁老王国产在线精品| 鲁大师精品99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分享| 中文字幕999| 亚洲天堂久久av| www免费在线观看| 老司机久久精品|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电影91久久久| 国产乱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人妻激情另类乱人伦人妻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三级| 成人资源www网在线最新版| 妞干网这里只有精品| 成人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在线www| 欧美美女18p| 国产色综合视频| 欧美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国产极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91av|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黄色www视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公交车强行挺进岳身体|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美日韩精品视频| 国产尤物视频| 欧美乱妇23p| 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av观看在线免费| 91sa在线看| 欧美最猛性xxxx免费| 成人18精品视频| eeuss影影院www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爽夜夜爽| 久久久久毛片免费观看| 深夜福利小视频| 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 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